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医学 >

经常摸耳朵是什么心理

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大家现在也慢慢开始关注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因为外界事物的巨大变化,很多人跟不上变化的脚步就会产生心理落差感从而导致引发很多其他的心理病。

一、经常摸耳朵是什么心理
二、耳朵看一个人的性格与能力
三、耳的结构与命名

经常摸耳朵是什么心理

1、经常摸耳朵是什么心理

有些人听人谈话时爱拉自己的耳垂。当我们谈话时,看到对方不断用手拉耳垂,这个动作表示他不想听你一个人说个没完,想打断你的谈话自己发表意见。在小学生时期,我们常有先举手后发言的习惯。如果一遇到想发言的情况,便会有举手的欲?,可是又怕回答不好老师的问题。手没举起来只好用拉耳垂的动作来替代,久而久之便产生了拉耳垂的习惯。因此,这类人一想到要打断对方讲话,便会一面在心里祈望,一面用手付诸行动。心理学家从研究中发现了希特勒就是一位习惯拉耳垂的人,这可能与他幼年时期不顺利的生活遭遇有很大关系,这同时还体现了神经质的特征。

2、经常摸耳朵可预防常见疾病

2.1、失眠多梦:中医理论中将失眠称为“不寐”,主要是由心、脾虚弱而导致的,而在下耳窝上隐含一个与“心”相对应的穴位,上耳窝则隐含与“脾”相对应的穴位,经常按摩耳窝能对其产生良好的刺激,有利于增强心、脾的功能,所以失眠的症状便也能迎刃而解。

2.2、止咳化痰:在耳朵上分别含概了肝、胆、胃、十二指肠反射区、三焦这5个部位的反射区,在对耳朵进行按摩的时候能很好的对其产生刺激按摩作用。对耳朵进行按摩的时候,以所捏的部位有一定的酸胀感为宜,每个部位多按捏几次,尤其是遇到痛点处,另外双耳也需交替进行。

2.3、有效防止肾虚:防止肾虚是养生的关键。所以,没事的时候便可以对耳朵进行按摩,在按摩的时候,双手先搓热乎,然后对耳朵进行反复按摩,能通过热力的作用对耳部上的经络产生良好的疏通,这对于肾脏发挥十分重要的保健作用。

3、如何正确的按摩耳朵

首先先按摩耳廓,用掌心前后摩擦耳廓的正反两面,每次按摩10次,这样不仅能疏通经络、振奋脏腑,还能对身体起到保健功效。其实可用拇指、食指上下摩擦耳轮10次。

按摩方法简单,对缓解上班族常见的颈部、肩部、腰部、腿部、头痛头晕等疼痛很有疗效。耳廓、耳轮摩擦完毕后,开始上下提拉耳朵。用拇指、食指先向上提拉耳朵顶部10次,这种提拉方法对心情烦躁不安或身体有病痛的患者,有镇静、止痛、退热、清脑的疗效。

然后再用拇指、食指夹捏耳垂向下向外揪拉,再按摩耳垂10次,这种按摩方法对头晕、眼花、近视、耳鸣、痤疮、黄褐斑等有很好的功效。对耳朵进行整体按摩的方法是:用食指指腹自耳部三角窝开始摩擦至耳甲庭、耳甲腔各10次,使耳朵达到发热的状态,这种按摩方法对五脏六腑有很好的保健功效。

耳朵看一个人的性格与能力

颜色方面,以白为佳,代表记性好,思考力高,有贵气;耳白过面,多扬名立万;粉红其次,代表勤奋,每有成就;灰色为不佳,体弱,肾气不足;黑则最差,体弱多病,一生劳碌。若论软硬,以坚实为佳,代表肾气足,有冲劲,较长寿,却也较硬颈;耳软代表肾气不足,做事懒洋洋,多心软。

高低的标准,以眼尾为界,耳高过眼尾为高,表示喜欢思考,低于眼尾为低,若耳珠低于鼻尖者,只顾个人色欲享受。至于形状方面,不同部位的独特形状,反映不同运程和性格。男性先看左耳,代表1-7岁,再看右耳,代表6-14岁,女性则相反,耳朵主要看六个部位,分别是天轮、人轮、地轮和廓、风门、风档,其中天轮看1-2岁,人轮看3-4岁,地轮看5-7岁。耳相有四大要诀:就是看耳的大小、软硬、形状、气息(颜色)。一般来讲,耳高者聪明,起运早,耳大者则胆大,耳小者胆小,包容心小;耳珠代表有贵人运,廓反,性格外向,有反叛精神,风门大,较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耳的结构与命名

耳,古称“窗笼”,《河间六书》称其为“听户”,《温热经纬·余师愚疫病篇》称之为“龙葱”。耳为听觉器官,是清阳之气上通之处,属清窍之一。近代发现其兼有平衡功能。《灵枢·卫气》说:“窗笼者,耳也。”《甲乙经》说:“窗笼者,耳前上下脉,以手按之动者是也。”似指听宫。

突出于头部两侧,形如喇叭者,名耳廓。耳廓的周围,称为耳轮。耳前上下切迹间突起如屏风者,古称“蔽”。耳廓下垂部分名耳垂,古又名耳珠。通入耳道之孔,名耳孔,即现代所称外耳道。位于外耳道深部的鼓膜,《血证论》称其为”皮膜”。耳廓上有众多穴位,习称耳穴。就耳的解剖结构而言,古人所论多为外耳,很少涉及中耳与内耳。耳朵是聆听外界声音的重要器官,同时在耳朵上还隐藏了诸多重要的穴位和经络,且和人体内的五脏六腑的相互对应,所以经常对耳朵进行按摩实则就相当于对体内的器官进行按摩,从而达到防病养生的目的。

所以说,心理活动是每个人都有的。然而这样一个别人不知道的思想角落,往往容易被他人忽视。所以我们自身必须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不能让自己太压抑,需要帮助的话一定要表达出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