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医学 >

鸵鸟心态对吗

心理活动是每个人都有的。然而这样一个别人不知道的思想角落,往往容易被他人忽视。所以我们自身必须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不能让自己太压抑,需要帮助的话一定要表达出来。

鸵鸟的策略正确吗?通过逃避的方法面对现实正确吗?现代社会很多人都会使用这种方法,小面小编来解答鸵鸟的策略正确吗?

名称释义

遇到危险时,鸵鸟会把头埋入草堆里,以为自己眼睛看不见就是安全(不过现在有说法认为这其实是种误解)。后来,心理学家将这种消极的心态称之为“鸵鸟心态”。

事实上鸵鸟的两条腿很长,奔跑得很快,遇到危险的时候,其奔跑速度足以摆脱敌人的攻击,如果不是把头埋藏在草堆里坐以待毙的话,是足以躲避猛兽攻击的。“鸵鸟心态”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是不敢面对问题的懦弱行为。

寓言故事

鸵鸟总是认为自己比别人都聪明。一天,它在沙滩上散步,突然发现羚羊等动物朝这边跑来。

羚羊气喘吁吁地说:“你咋这么悠闲,猎人正在后面追我们呢,还不快跑?”兔子这时也跑了过来,冲鸵鸟喊道:“你是被吓呆了吗?赶快跑吧!”鸵鸟却慢条斯理地说:“自有良策,我不用跑,猎人也捉不到我。”

看到其它动物没命似的奔逃,鸵鸟心想:我躲起来不就行了吗?于是,鸵鸟把头往沙地里一钻,顿时觉得眼前一片黑暗。它心想:“既然我什么都看不见,猎人也肯定看不见我,这下可以放心了。”

可鸵鸟万万没有料到的是,它那高耸的屁股正露在沙滩外面。结果,自以为是的鸵鸟成了猎人的战利品。

鸵鸟始终没有想明白的是,自己究竟错在哪里了?

智者能听取别人的忠告,愚者却刚愎自用,就像鸵鸟这样,面临危险时还盲目乐观,自以为是,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害得最终却是自己。

寓言引申

后来,人们把鸵鸟的这种生理应对策略引申为人类的处事心态,被称为“鸵鸟政策”,最初见于1891年9月1日英国的一家刊物上,后来陆续进入其他许多民族的语言中,成为一个世界普遍通用的形象比喻,常用来指那些不愿正视现实的政策或不敢面对险情的行径。

在政治、经济、社会学领域还有“鸵鸟效应”“鸵鸟哲学”等说法。

心理剖析

“鸵鸟心态”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也是一种不敢面对问题的懦弱行为。心理学通过研究发现,现代人面对压力大多会采取回避态度,明知问题即将发生也不去想对策,结果只会使问题更趋复杂、更难处理。就像鸵鸟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就把头钻进沙子里,自以为安全,其实不然。殊不知,风险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也无法完全避免,你必须勇敢去面对,勇敢地去承担,因为逃避不是办法,逃避责任的同时你很可能就丧失了权利和成功的机会。

我们经常会遇到障碍与重担,如果选择绕过,可能会因此失去成功的机会,逃避的代价注定会是失望。面对危机,主动出击是最好的防御。只有迅速采取行动,果断承担责任,才会把损失降到最小。相反,如果遇到危机总辩解说“这不是我的责任”,试图做“鸵鸟”,则后果不堪设想。

现实表现

政府官员有了鸵鸟心态,就是无能;老师要学生发言,学生一个个噤若寒蝉,都是鸵鸟心态。社会上有一些人“遇食颈如鹤,遇事头如鳖”,这就是鸵鸟心态。很多人做事,认为“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这也是鸵鸟心态。甚至说“天塌下来有高个儿顶”、“眼不见为净”,乃至“因噎废食”,都是鸵鸟心态。

在一个团体里,鸵鸟心态的人太多,这个团体的公权力一定不张;办公室里,太多鸵鸟心态的人,办事效率一定不好。逆境、困难,有助于激发潜能;有鸵鸟心态的人,无疑是扼杀自己的天分,终至自掘坟墓。

看了上面的分析,相信大家已经知道鸵鸟心态是怎样一种心理了。

所以说,心理这个词最近被提及的频率是越来越高了。其实在国外有一个职业特别吃香,那就是心理医生。为什么呢?因为国外特别是西方有几个国家已经完成了物质社会的过度,大家更注重精神层次的丰富和健康。而很多人由于外界的压力会得心理疾病,所以心理医生的需求就越来越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