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医学 >

小孩也会有嫉妒心理

都说小孩一天一个样。其实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在不断的“进化”

和大人们一样,小孩也会有嫉妒心理,而且他们的嫉妒心往往更加强烈。当宝宝发现别人那儿有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时候,他们就会嫉妒别人,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来看看为什么小孩也会有嫉妒心理。

嫉妒是与他人在比较过程中,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待遇、享受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这种情绪很复杂,羞愧、愤怒、怨恨等等兼而有之。

小孩子有嫉妒心理吗?有人觉得这么小的孩子不太可能。

其实科学证明,嫉妒作为一种心理活动产生是很早的。有人做过实验,15个月的孩子,如果妈妈当着他的面抱别的孩子,他就会有所反应,非要让妈妈放下别人抱自己,并紧紧搂住妈妈,好像在说:“这是我的妈妈,不是你的。”

生活中我们发现,好多种情况都能使孩子产生嫉妒。

比如,家里来了别的小朋友,妈妈夸赞几句或表示亲呢些,自家的孩子就会嫉妒,对外来的小朋友来取不友好的态度。

如果别的小朋友有什么好玩的玩具,自己没有,心里就会不好受。

两个孩子玩游戏本来好好的,一个孩子看别人搭积木搭得又快又好,自己却怎么也搭不好,他很着急,索性把两个人的积木全都推了,“我搭不好,你也别想搭成!”……如果我们细心观察,这样的例子很多。可见嫉妒在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程度不同的反应。

现在的城市家庭大都是一个孩子,由于整天众星捧月一般,许多孩子都染上了“娇”“骄”二气,不允许别人比自己做得好,也不愿听夸奖别人的话,嫉妒已成为一种愈来愈严重的通病。

嫉妒是一种低级情感。有嫉妒心的孩子,往往爱指责别人,或想办法让别人不如自己。

有些孩子还会性格逐渐变得古怪起来。这些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是有害的。

作为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嫉妒心理后,应及时进行疏导。

首先,要防止幼儿嫉妒心理的产生。

要做到这一点,家长平时要多关心孩子,注意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

这一时期家长对孩子的表扬,称赞要恰当,不能过分夸大,应该客观,实事求是。要表扬和批评相结合。既表扬孩子已经取得的成绩,又要指出还存在的不足,以免由于孩子盲目自满而产生“不允许别人超过自己”的心理。

其次,一般的孩子见别的小朋友获奖,往往心里会不太好受,家长此时应注意进行感情引导,也就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另一种积极情感来冲淡和代替伤害性的情感。比如,家长陪孩子聊聊天,用温柔的话语,鼓励的目光,给孩子以暗示,表示自己的希望。

这时家长不能用一些刺激性的语言,“人家怎么能做好,你真笨!”“没出息”等等。

因为这时孩子已经是妒火中烧了,再听这些,无疑是火上加油,不但鼓励不成,反而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

有嫉妒心的孩子,多数有自卑感,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只知道嫉妒强者,给自己造成心理上的内耗。

所以,家长注意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很有必要。

另外,家长还应培养孩子从小就养成宽容,厚道,友善等健康的心理品质,让幼儿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不骄不躁,这样对孩子的一生都将有好处。

最后,对已经产生嫉妒心理的孩子要做工作。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讲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取得成功的,他们平时是怎么努力的。以防止孩子只看见别人获得奖励,而忽略别人付出的劳动过程,对那种处处要占上风,事事以他为中心,爱嫉妒,不容人的孩子,家长也要严厉批评,使其认识错误,奋起直追。要避免孩子受自悲,自弃,攻击等不良心理的影响。

为什么孩子会有嫉妒心理

妈妈问题:我的孩子已经两岁多了,如果我抱抱别的孩子他就会对我大喊大叫,甚至又拉又扯;或者我说别的小朋友聪明、漂亮,他就会立刻显出满脸的不高兴。为什么小小年纪会有这样的嫉妒心理呢?

专家回答:大人总是用“他是个小孩子,什么都不知道”的眼光来看待孩子,其实不知不觉间你的孩子已经是个小大人了,他和大人一样会产生嫉妒的心理。可以说,嫉妒是以人为对象的一种心理愤怒反应,体现在表面即大声尖叫、哭闹、不吃饭、撒赖、砸敲、胡踢、不听话、与父母对抗,甚至有时发展为攻击性行为。这种现象俗称“吃醋”,他也可能以其它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装可怜,或者他的行为倒退到婴儿时期的吮吸手指、尿床等。总之,当你的孩子认为他被冷落,他没有得到“公平待遇”时就容易表现出嫉妒这种情绪。

实际上,嫉妒是人类心理发展的一种自然现象。人的基因决定了人在一定程度上的占有欲,当这个欲望无法满足时,他就会产生这种心理,所以对于孩子来说有嫉妒心是正常的,只不过作父母的应注意孩子的嫉妒心的轻重以及时间长短。如果你的孩子长时间处于嫉妒的情绪中,或是他的嫉妒心很重,这会使孩子处于失落、沮丧、愤怒、不平的心境里,甚至会使他产生畸形心理,比如采取恶作剧或抱复的手段让其他小朋友倒霉。这种不愉快的情绪又导致他行为乖张、怪异,周围的老师、小朋友,包括家长又不喜欢他,使他的这种嫉妒心形成习惯,时间一长除了情绪上低落、郁郁寡欢外,还会影响他的人格发展及日后的人生观。

做父母的在发现孩子有了嫉妒心后,不要以调侃或满不在乎的态度对待,比如父母对小明因妈妈抱了别的小孩而生闷气的做法一笑置之,这样会加剧他内心的“父母根本就不关心我”的那种想法,使他处于焦虑之中。正确的做法是,分析孩子产生嫉妒心的原因及表现,帮孩子从嫉妒心的折磨中解脱出来。

如果嫉妒心源于父母不再像往日那样关心体贴孩子,做父母的就应检讨自己的行为,告诉孩子,爱并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行动语言,如抱、摸或赞扬,爱同时也深深地扎根于人的内心之中,比如看见孩子时那脸上漾出来的细密的笑意,让孩子知道他仍然是父母的心肝宝贝,让他有一种安全感。如果孩子因嫉妒而动手打人,做父母的除了让他知道父母的爱永远无止境之外,还应指出这种攻击性行为是完全错误的,引导孩子去对被打的小朋友说声对不起。如果嫉妒心源于别人有而自己没有、别人能而自己不能,父母应十分重视这种嫉妒心,因为这种情绪易导致畸形心理状态,比如偷窃、报复、情绪失控。

对此,父母应告诉孩子,在人的社会中人是要受种种限制的,并不是你想有什么就有什么,比如爸妈工资不高就决定了不可能给你买那么多玩具,并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让孩子认识自己,让他站在父母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体会父母的勤劳、善良、辛苦,这样来消除他的嫉妒心。至于因为不公平而产生的嫉妒,比如幼儿园里的老师势利,周围的邻居们趋炎附势。做父母的则应教育孩子对这种事情看得不要过重,因为社会中人人都有一套自己的价值标准,只要你尽力了无愧于内心即可。

小孩子有了嫉妒心理怎么办

对于孩子的嫉妒要有正确的理解

小孩子的思想是很单纯的,之所以看到妈妈抱了一下别的宝宝就哭闹,是因为他以为妈妈不要自己了。类似这样的嫉妒所反映出来的不是道德败坏、品行低下,而是孩子对妈妈的爱,是一种本能。所以家长们千万不要大惊小怪,也不要责骂,而是要想办法正确引导。

要正视孩子的情感

当孩子对于你关心其他小弟弟、小妹妹多一些而表现出愤怒的时候,你不要大声呵斥他,更不要说“你真是个坏孩子”“这么不懂事”这一类会伤害孩子的话,而应该温柔地告诉他:“弟弟妹妹还小,需要照顾,但是妈妈更爱你,只是现在要暂时请你当个小大人,等一会儿妈妈就来陪你玩,好吗?”明确告诉他在大人心中的分量并没有因为其他孩子有所改变,并且要让他学会爱、照顾其他的孩子。

要把握分寸

尽管孩子的嫉妒并不是道德问题,但家长也不能因此就不重视甚至忽视了顾及孩子的感受。如果家里来了小客人,父母对于他们的态度不要过于热络,不可为了尽地主之谊而有着明显的厚此薄彼。孩子也是很敏感的,尤其在对待父母关爱这一方面,有时候或许大人是无心的,但孩子却都放在了心上。在招呼小客人的同时,也要注意把自己的孩子也包括在内。

要充分关心孩子

如果孩子频频有嫉妒情绪流露出来,这就是在提醒家长们该思考一下,是不是对孩子的关注和爱护太少了,以至于让孩子时常产生“爸妈是不是不爱我了”这样的错觉。对于小孩子来说,父母的关爱就是安全感和归属感的来源。多花一点时间陪伴孩子,他们的失落感和不安感就会减少许多。

帮助孩子找到自身的优势

有时候嫉妒和羡慕仅仅只是一线之隔,当孩子看到别人有漂亮的裙子,想着“真是一条漂亮的裙子啊!如果我也有,那该多好啊”,这就是羡慕;如果想的是“为什么她有这样的裙子,我却没有,我不管,我也要”,这就变成嫉妒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比如在剪纸方面有天赋,比如身体的协调性很好等等。让孩子知道自己也有能让别的孩子羡慕的地方。

确利用嫉妒

嫉妒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当,完全可以变成激励孩子的动力。因为有嫉妒心的孩子,说明他也有很强的自尊心。如果看到别的孩子比自己好,心里一定会有股子不服气。家长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数落他,说“你真没用”“你看看谁谁,比你强多了”这一类的话,也许大人的本意是想刺激孩子更加努力,但这种措辞很明显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家长要做的应该鼓励孩子积极进取,与小朋友们良性竞争,告诉他只要尽力付出了就已经收获了成功,就是好孩子。要时刻对孩子说“你行的,要相信自己有潜力”,而不是一味地泼冷水。只有这样,孩子的负面情绪才能够转化为积极的动力。

不要将嫉妒变成伤害行为

说来惭愧,小七在很小的时候曾经抢过堂弟的玩具,结果害得他一直哭,现在想来真挺不好意思的。小孩子就是这样,因为自制力不强,心里怎么想很容易就怎么做。这个时候父母亲不能粗暴地打骂孩子,而应该耐心和他讲道理,问他“如果今天是别的小朋友抢你的玩具,你会不会感到很难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让他明白自己的不对之处。同时要趁机教育孩子要知错能改,勇于承认错误,让他向对方道歉。孩子道歉后,家长也不要忘了表扬孩子,让他知道认错并不丢人,而是很正确的行为。

总之,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嫉妒心很重,不妨引导孩子转向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些东西上面,这样来转移他注意的焦点,慢慢地对他所耿耿于怀的那些东西也就忘记了。

儿童小时候经常会有一些心理方面的小变化。这时候非常考验家长的观察能力。根据小孩子的细微变化家长也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模式和方法,这样才能更好的和孩子交流,不会产生互相理解不了的情况。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