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医学 >

宝宝3岁前的心理需求

一个人的性格跟他从小成长的环境分不开。父母亲的教育尤为重要,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宝宝3岁前的心理需求有哪些?宝宝在3岁前虽说不能说出自己的心理想法,但家长们也要去关注孩子的心思。那么宝宝3岁前的心理需求到底有哪些呢?小编现在就来告诉大家,请重视。

一、宝宝3岁前的心理需求

婴儿来到了人间,从落地的最初一刻就开始接受人类社会的教育,慢慢的,他将从一个“生物人”逐渐变为“社会人”,他会产生作为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活动。

0到3岁的宝宝除了在生理上满足吃好,睡好,生活有规律,环境清洁卫生以外,还要满足心理上的需求。那么,这些年幼的宝宝在想些什么?他们有哪些心理上的需求呢?

1、清晨醒来睁开眼,想看到父母的笑脸

宝宝需求每天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早上醒来后不必马上被大人催着赶着要他起床;让他睁眼看到的是他熟悉的、喜欢的亲人的笑脸相迎::“宝宝早,宝宝睡好了吗?太阳公公请宝宝起来啦!”几分钟后,等宝宝完全苏醒,心情愉快了,再为他起床穿衣,洗手洗脸。

2岁以后的宝宝可以和父母同桌进早餐,早晨这段时间虽然短暂,但宝宝却能在与父母短暂的相处中感受到亲切和欢快。

当爸爸妈妈离家去上班,要拥抱或亲吻宝宝的脸,和他皮肤接触,以满足他的情感需求;说上几句鼓励他的话,微笑着和宝宝说再见。清晨的这一段时间,父母的笑脸和关心会给宝宝的一天带来新的气息和良好的情绪。

可是,不少上班族的父母,往往忽视宝宝的心理需求,只顾自己赶时间,遇到自己起床晚了,上班时间快到了,更是心急,情绪不好,动作和语言难免粗鲁甚至暴躁。

这样的情景十分常见:爸爸妈妈慌慌张张地做事,嘴里急急忙忙地催促孩子,“快!快点起床。”“怎么这么慢?快点吃饭呀!”要不就抱怨孩子,“你天天拖拖拉拉的,害得我上班总是迟到”。

这样慌张糟糕的开始,使孩子一清晨感受到的不是亲切,而是烦躁;看到的不是的笑脸,而是紧张厌烦的表情。孩子接受了不良的刺激后,情绪消极,心理不安,这会影响他一天的正常生活。

2、想和父母说话玩耍

3岁前的宝宝特别依恋父母,常想和父母亲近,说说玩玩。因此,爸爸妈妈下班回家后,应该花一点时间听听宝宝的述说、提问,并为宝宝念儿歌,讲故事,唱唱歌或和他游戏。所花的时间并不多,爸爸妈妈自己也可轻松一下,调剂在外工作一天的紧张情绪,又能给宝宝带来快乐和安慰。宝宝的心理得到了满足,反而会很高兴地独自去玩或帮忙父母做一些小事情。

有的爸爸妈妈上班忙工作,下班忙家务,晚上还要读夜校,有的要看电视或打麻将,常只顾及宝宝的生活需求,而忽视宝宝的心理需求,不把宝宝的情感要求放在心上。当宝宝拿了玩具找父母玩或对父母说话时,听到的回答是:“别来打扰我,你自己去玩吧!”有的甚至嫌宝宝干扰了他而骂孩子:“真讨厌,你没看见我正在忙吗?”

一心想和爸爸妈妈亲近,结果却遭受到父母的冷淡和不欢迎,宝宝肯定会强烈感受到难过和沮丧,发脾气哭闹也是难免的。有的爸爸妈妈埋怨宝宝不乖,会“作”,却没有想到原因其实就在父母自己身上。

3、需要在和睦的家庭环境里生活

和睦的家庭是宝宝幸福的摇篮,宝宝需要在父母恩爱、家庭成员和睦、相互尊重的环境里生活,这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父母不和,家庭成员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出言不逊、行为粗鲁,会让宝宝紧张、担忧;或者由于情绪不好,大人将怒气出在宝宝身上,把宝宝当成“出气筒”,更让宝宝委屈、不知所措。尤其是父母矛盾深化到闹离婚的时候,互相争夺孩子,以孩子喜爱之物引诱他站在自己一方,反对对方,使宝宝不知何从,分不清是非,易形成自私、虚伪、说谎及见风使舵的不良行为,严重的会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并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

4、期盼得到父母的尊重

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爱好,他们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孩子从小受到尊重,才会产生自尊心,长大后也会尊重别人。因此,家庭中应该有民主气氛,父母要求孩子帮助做事应该用请求或商量的语气,不可强迫命令。孩子做完事后,父母也要对孩子说“谢谢”。

父母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也要承认错误,若错怪或冤枉了孩子,事后应该向孩子道歉。

孩子难免会有错误和过失以及不能令人满意的行为习惯,爸爸妈妈应该循循善诱,帮助他改正缺点与错误,千万不要在众人面前议论、指责孩子,如说孩子很笨、不听话、喜欢咬人和打人等。这将会强化不好的行为,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有的父母把孩子当玩物,有的无意识地随便戏弄孩子,如看看宝宝长得白白胖胖很可爱,叫他小胖猪。宝宝长得瘦的叫“小猴子”。宝宝反应迟钝一点,父母一烦恼就骂他是“笨蛋”、“混球”。这都是对孩子人格的不尊重。

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一旦人格受到侮辱,心理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而且,万一孩子丧失了人格尊严的心理要求,带来的后患更是无穷的。

父母如能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将会生活愉快,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4-5岁儿童的心理需求

当孩子长到四五岁时,他从心理上就已经接近独立了。这个时候的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建立起对自己的认知。然而,由于此时的他还无法准确客观地评价自己,所以他会留意身边的人尤其是父母家人对他的评价。如果他发现他人对他的评价是聪明可爱的,他就会觉得自己是聪明可爱的;如果他发现他人对他的评价是愚笨、不讨人喜欢的,那么这种评价就会成为他对自己的印象。

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肯定、赞美、欣赏。

NLP的理论认为,人是可以靠自己学习的。每个孩子从出生起就具备了学习能力,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发展,而父母要做的,就是在适当的时候为他提供助力,为他的努力加油喝彩。无论是小孩子还是成年人,在心理上都拥有一种“想要的欲望”,这是行动的动力来源。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可以自动生成这种想要的欲望进而发出行动,而孩子这种欲望的形成则需要家长的引导、激发和鼓励。只有在正向积极的激励下,孩子才会源源不断地形成欲望,最终在欲望中获得发展。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里,家长可以随时引导孩子想要的欲望。这种欲望的外在表现非常简单,比如不依靠大人的帮忙独自穿衣服、吃饭,有礼貌地对待他人等等,但是父母要知道的是,只有当这些行为是孩子发自内心真实需求而做出来的时候,他才能完成好这些行为,并将它们固化为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为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形成这样一些真实的需求呢?关键正是在于父母的正向激励,特别是当孩子在4~5岁这个阶段,就更需要父母不断给予积极的肯定、欣赏和赞美。

当孩子到了四五岁的时候,他已经建立起了自尊心,自我认同也在快速发展着。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希望被认可、被欣赏、被赞美的心态很强烈,当他们获得想要的肯定、欣赏和赞美以后,他们的自我认知、内在动机、自尊和自信水平就能得到快速发展,这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大有裨益。

孩子的发展机会都是不可逆的,因而抓住孩子的黄金发展时期趁势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诚然在4~5岁这个年龄段,父母要多鼓励、多赞扬、多肯定、多欣赏孩子,但也要选对方式。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是很多家庭里都会用到的对待孩子的方法,妈妈斥责了孩子之后,爸爸就去反过来称赞他。也许对一两岁的孩子来说,这样能起到作用,但是四五岁的孩子就不一定会买账,因为这时他已经懂得去怀疑这种毫无理由的称赞了。因此,要肯定和赞扬这个阶段的孩子,就必须要给出具体的理由,让孩子感觉到大人对自己的态度是诚恳的、真切的,让他明白被肯定、欣赏和赞美的理由,比如告诉孩子“你知道自己把玩过的玩具收拾好,真是好孩子”,这样就能让他在积极的肯定中确立以后努力的目标。如果只是毫不负责地胡乱表扬一番,那非但不会达到想要的结果,反而极有可能产生反效果。

总之,给孩子的所有正向激励都一定要适度,以防过犹不及。如果不论什么时候都去称赞他,甚至就连他做错事的时候也鼓励他,那也是毫无益处的。此外,还需要父母切记的是,不要让“别人家的孩子”成为孩子沉重的心理负担,永远不要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作比较,要以他自己本身的情况来考虑是不是应当给予肯定、欣赏以及赞美。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特别是有小孩的家庭。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很多家长都在不断学习,怎么跟孩子交流起来更有效,怎么不跟孩子发脾气,怎么能让孩子更加优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