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医学 >

安抚孩子的有效方法

儿童小时候经常会有一些心理方面的小变化。这时候非常考验家长的观察能力。根据小孩子的细微变化家长也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模式和方法,这样才能更好的和孩子交流,不会产生互相理解不了的情况。

当遇到突发、无法抵抗的事件时,人们往往易患心理创伤,特别是孩子,安抚孩子的有效方法你知道吗?当心理受到创伤时,该如何做才能治愈呢,下面来看看安抚孩子的有效方法。

“我的理想是创造时空穿梭器,救回妈妈”,“愿地震不要再发生,让大家快些回家”……在四川省绵阳市九州体育馆安置点的心愿墙上,孩子们写下了这些话。对他们来说,地震不仅摧毁了家园,夺走了亲人,更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撕心裂肺的痛楚。日前,心理专家针对绵竹东汽中学126名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65.9%的孩子灾后“精神不能集中”,48.4%的人感到无助,42.9%的孩子“害怕提及和地震相关的信息”。心理专家称,与幸存的成人相比,孩子的心理更需要关心和抚慰。

“天一黑,他就像变了一个人”

5月25日上午,什邡市某居民安置点的“帐篷学校”前,绝大部分孩子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嬉戏、背诗。但记者注意到,一个3岁左右的女孩,脸上挂着泪珠,一言不发地蹲在地上玩弄着一个小皮球。无论别人怎么逗她,她的小脸都紧绷着。一位志愿者说,地震后,女孩的妈妈一直没有下落。

正在绵阳进行心理干预的心理学博士说,一些孩子平时总是紧紧地攥着拳头。“他们对声响的反应出奇的快。25日青川发生余震时,绵阳也有震感。结果成人几乎都呆在室内,大多数孩子都逃到了外面。”

还有些孩子可能出现“退行行为”。有的孩子白天看上去活蹦乱跳,可到了晚上则从梦中惊醒、尖叫,甚至尿床。一位在灾区进行援助的志愿者告诉记者:“一个8岁男孩的妈妈告诉我,孩子自从上幼儿园后就自己睡了。但地震后,每天天一黑,孩子就牢牢地攥着她的衣角,片刻不离。睡觉时,更是要把她搂得紧紧的。”,“黏人”同样是退行行为。

悲伤是一种缓慢的痛

在安置点,记者看到,不少孩子看上去非常乐观、健康,似乎地震的阴影已然消散。但刚从灾区回来医生告诉记者,尽管一些孩子目前看上去很正常,实际上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担。“由于孩子对外界危险的感知比大人差,在急性期时,他们对外界灾难给自身造成的影响不能准确评估,所以初期的心理反应不会很强烈,但会在若干年后凸显出来。他们的悲伤,是一种缓慢的痛。”

“前些天,一个孩子的父亲来找我们。他的妻子在地震中遇难了,6岁的女儿却幸存下来。之后,这位父亲忙于救其他人,一直顾不上自己的女儿,女儿也正常地生活着。一个多星期后,父亲想要告诉女儿妈妈已经离去的事实。但他鼓了半天勇气,却不知如何开口。于是,父亲问女儿,"孩子,你知道妈妈去哪了吗?"女孩小声地喃喃着,"我觉得,妈妈不是在医院,就是在天堂。"父亲惊呆了,他没想到自己的女儿早已猜到,却一直隐忍着。他告诉女儿,"孩子,妈妈已经去了天堂。"女儿伏在父亲身上轻轻地哭了。”地震之后,不少父母反映,自己的孩子懂事了,但这其实并不正常。“这些看似懂事的孩子,实则把难过都憋在心里,背负了太多本不该背负的压力。”而这些,会让孩子日后变得更为独立,但也可能在一些孩子长大后,会对外界缺乏信任,缺少安全感。

长期干预,或可让他们痊愈

目前在各个安置点,由于有其他小朋友的陪伴,有志愿者和解放军无微不至的照顾,孩子们可以暂时忘记伤痛。但对他们来说,阴影并未彻底消散。一个8岁孩子的妈妈表示:“我真怕这些人走了之后,孩子会受不了……”

也因此,这次汶川大地震的心理干预要坚持20年。黄峥告诉记者,不少组织和机构已经开始启动一些项目,会对孩子及成人进行系统、长期的心理干预。专家们指出,音乐、绘画等疗法更易感染孩子幼小的心灵。

5岁以下:多听《摇篮曲》。对5岁以下的孩子,你也不能用言语把灾难跟他们解释清楚。“我特别提倡给孩子唱一段《摇篮曲》。《摇篮曲》是按子宫收缩韵律谱制而成,而子宫又能给人最原始的安全感。”

5—12岁:听故事、绘画、做游戏。这些象征着这一阶段他们的情绪。心理专家让孩子玩“过家家”后发现,他们扮演“父母”时,多半会模拟地震逃生时的场景。这其实是他们宣泄不良情绪的一种方式。此外,丢手绢、跳皮筋都适合孩子。

12岁以上:举行个告别仪式。最重要的是告诉他们父母已经去世了、房子毁坏了。“尤其是失去亲人的孩子,最好搞一个告别仪式。”让孩子把想对亲人说的话都讲出来,然后尽情倾诉和哭泣;让他们站在去世亲人的角度,想象如果自己去世了,此时此刻想对生还的孩子说什么。

父母如何安抚孩子的心理创伤

0-3岁

父母爱的教育胜过早教机构

英国儿童问题权威人士经过多年研究发现,由父母养育的孩子比在托儿所、由保姆照顾或交给亲戚照顾的孩子在各方面表现得都更为优秀,他们在生理、心理和智力方面都好于其他对照组的孩子。

牛津大学的教授对1200名孩子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发现,从小被放在托儿所里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富有“攻击性”。儿童专家指出,过早上托儿所会影响幼儿的情感发展、社会行为,专家建议应该让幼小的孩子在温暖安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而不是过早地将他们送到托儿所。据了解,父母共同养育是最理想的爱的教育方式。家庭的关爱对孩子来说,是最安全的选择,而托儿所中缺乏的就是这种影响。

美国国立儿童健康和人类发育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婴儿的发育具有特殊性,他们不仅需要持续的关心,更需要协调一致的关心,这意味着与他们交流的人相对是固定的,父母能比较好地做到这点。

3-6岁

老师要成为幼儿的小伙伴

进入幼儿园后,不同阶段的幼儿有着不同的情感需要,老师要用心去发掘和体会幼儿的内心需要,观察幼儿的情绪变化,及时地满足不同幼儿的情感需要。如:对于小班年龄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老师和保育员给予的是关怀、爱护、抚摸、拥抱、微笑和亲和。对于中大班年龄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在情感上慢慢地除了上述的要求外,还需要老师对自己的肯定和鼓励,以此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当老师参与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中时,要更好地了解幼儿的一些内心想法和真正需要,知道幼儿需要的是什么?这样,教师就能够根据幼儿的需要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方法,增进师生情感,满足幼儿的安全感和爱的需要。

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是幼儿教师要真正理解与体味“爱”的深刻含义。尊重幼儿,要求老师用自己良好的情绪情感感染幼儿,用亲切的语言启迪幼儿的智慧,用真挚的爱哺育幼儿的心灵。

小贴士:

儿童在生活中会出现许多的心灵创伤,比如抑郁、孤单,以及由于环境的影响而造成的恶性结果,作为父母,如何做医治孩子心灵创伤的情绪医生呢?

首先,必须仔细观察孩子所具有的心灵创伤的成因,分析各种因素的影响并适当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可通过实际行动来加以改进。

其次,通过谈话方式来与孩子交流并疏通孩子的情绪障碍。在交谈中,要耐心引导,用父母的情绪去感染孩子的心灵。

最后,正确处理好环境与孩子习惯的关系,尽量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努力避免使孩子再想到以前的心灵创伤。

几个心理动作帮你治疗心理创伤

脚踏实地:让受创伤的人感受到外在支持,即使所有的人都离开你,还有“大地”给你支持,而且身边的任何东西,如椅子、桌子、地板,甚至是树木、空气都会给予你支持,当这样去感受后身体就会感受到放松感,感受到身体的变化,把注意力放在好的感受上,渐渐的一种新的情绪就会来临:“我不是孤独的,我是安全的。”

钟摆效应:让受伤者在震惊中恢复到清醒状态,让被治疗这的身体在“好感觉”和“坏感觉”中来回穿梭,既要注意紧张、僵硬等不舒服的负面感受,还要注意到积极和中性的身体感受。这可以帮助我们学会感受身体的各种感受,近而学会分辨神经系统处在失调和平衡的不同状态中的感受。

同步追踪:当心灵受到创伤之后,我们的身体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进入防御状态。同步追踪就是让受伤者回想某个受创伤的情景,同时注意到身体的变化,便可以有意识的改变身体的惯性反应,这种创伤就会慢慢修复了活化资源:就是让受伤者重新审视自己内在的以及外在的有利的条件。当我们受伤,往往过分的悲伤,往往只看到糟糕的移民一面。而这一技术能够重新帮助我们整合、蕴藏在我们外在的、内在的、身体的资源,帮组我们去追踪我们哪些积极的感觉。

恢复防卫反应:但经历过创伤性体验的人,身体内极大防卫能量虽被唤起,却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得到释放,反而冻结、淤积,在以后类似情境中,感到自己无能为力,身体麻木。恢复防卫反应练习,可以激活身体自然能量,去完成一个防御的自然反应过程,使神经系统恢复。

用身体抚慰心灵:主动地调试身体动作和姿态,同样可以作用于我们的心灵。通常很多人会认为我们的头脑和身体间的关系是单方向决策和执行关系,头脑思考和命令,身体只是执行意愿的工具;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脑科学家和神经科学家相信,我们的身体和头脑之间的关系不是那么简单,它们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不仅我们精神世界会影响躯体反应,主动调试身体的动作和姿态,同样可以作用于我们的心灵。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必须时刻关注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现在社会的压力很大,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心脏是无法承受住当今社会的挑战和困难。当孩子们情绪奔溃的时候,我们必须第一时间给予关怀和治疗。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