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黏人应该如何拒绝
儿童小时候经常会有一些心理方面的小变化。这时候非常考验家长的观察能力。根据小孩子的细微变化家长也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模式和方法,这样才能更好的和孩子交流,不会产生互相理解不了的情况。
宝宝黏人应该如何拒绝?宝宝一般都会对妈妈特别依赖,甚至会出现一刻也不能离开的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特别黏人。随着宝宝的长大,这种黏人的表现父母也要学会适当的拒绝。那么宝宝黏人应该如何拒绝呢?
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特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者)所形成的情感联结。 尤其是母婴依恋,指婴儿对母亲强烈而深刻的情感联结,这种依恋可以给婴儿带来愉快的体验、面临压力时能够从母亲那里得到安慰。
依恋有四个发展阶段
1、前依恋阶段(出生到6周)
刚出生不久的婴儿会通过一些自己的信号,比如:抓握、微笑、哭泣,凝视开始与成人亲密接触,如果成人的反应让他舒服,婴儿就会鼓励成人留在附近。这一年龄的婴儿可以识别自己妈妈的气味和声音。但是,还没有形成依恋,他们也不介意与不熟悉的成人留在一起。
2、“形成中的依恋”阶段(6周至6-8个月)
在这一阶段婴儿对熟悉的照料者(如妈妈)和陌生人反应不同。他们渴望更多的身体抚摸和拥抱,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可以影响周围人的行为。他们开始发展信任感--当他们发出信号时会期望照料者做出反应。但是,即使他们可以识别妈妈,当妈妈与她分开时,婴儿仍然不会抗议。
3、“清晰的”依恋阶段(6-8个月至18个月-2岁)
这个阶段,宝宝对熟悉照料者的依恋很明显。当照料者离开时,宝宝会变得难过,我们称之为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
这种焦虑,有个重大的意义就是他开始相信物质不灭(客体永久性),也就是说当妈妈不在视野范围内时是仍然存在,妈妈是独一无二的,这也为以后的母婴分离做好准备。
除了用哭声抗议父母的离开,大一些的婴儿和学步儿还会想办法让父母一直在他身边。所以这时的宝宝就会像我们所说的“黏人”,他们愿意接近、跟随甚至爬到妈妈身上。
这个阶段,如果妈妈(爸爸或者主要照料者)一直对孩子的需要给出积极回应,他就会把妈妈当作安全基地(secure base),从妈妈这里出发,勇敢地去探索环境,回头望一下还能看到妈妈关注的目光,受挫折的时候能够得到妈妈的鼓励和支持,然后,就能去探索更大的世界。
宝宝的情感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先依恋后分离,先连接后独立。“分离焦虑”和“黏人”都是宝宝正常的情感发展阶段。什么爱哭的宝宝,黏人的宝宝不好,是小怂包都是误会宝宝了!其实是再正常不过了!
4、交互关系的形成(18个月至2岁和以后)
到第二年末,由于语言迅速发展使得宝宝逐渐能够理解妈妈的来去,以及预测她的返回,于是分离焦虑下降。这时,婴儿开始考虑妈妈的愿望、需要和情感,认识到妈妈的离开是暂时的,并不是抛弃他,他与妈妈已经形成双边的交互关系。
有时,宝宝会跟妈妈协商,会想办法请求和劝说来改变妈妈的离开。所以,2岁的小宝宝开始跟你讨价还价,开始探索你的底线,开始对你说不要的时候,都是说明他的智力情感都在发展。
依恋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婴儿在1岁左右都能与抚养者形成某种依恋关系。关于依恋类型的确定,美国心理学家艾恩斯沃斯(Ainsworth)的工作最具有经典意义。他创设“陌生情景”,通过观察和分析婴儿在陌生情景中的行为表现,将婴儿的依恋分为四种类型:
1、安全型依恋
这类宝宝把妈妈作为安全基地,安全基地就是他安全感的来源。在妈妈在场时能安逸地游戏和探索,妈妈离开时情绪出现困扰(可能哭或者不哭),但妈妈回来时会急切地寻求接近,情绪很快恢复平静。他们能区分陌生人,但对陌生人比较友善,能比较顺利地与陌生人交往。美国大约65%的儿童表现出这种安全型的依恋模式。
2、回避型依恋
妈妈在时宝宝似乎漠不关心,离开时也不表现出分离焦虑,他们对陌生人的反应与妈妈的反应一样。妈妈回来后他们不及时打招呼或者回避妈妈,或者只是缓慢接近妈妈,当被妈妈抱起时经常不紧贴妈妈。美国约20%的儿童表现出这种依恋模式。
后来的研究认为,逃避型的孩子在需要时不会寻求帮助,经常有愤怒情绪,对陌生人不在意,易成长为具有反社会性和攻击性行为的个体;
3、反抗型依恋
这类宝宝在和妈妈分离之前,寻求与妈妈的亲近,似乎离不开妈妈,不愿意自主探索游戏。妈妈离开时极度痛苦,但妈妈返回后又表现出拒绝的行为,推、打妈妈,被妈妈抱起后大部分继续大哭,不容易被安抚。大约10%-15%的儿童表现出这种依恋模式,研究认为,反抗型依恋的宝宝容易表现出退缩性行为。
4、混乱型依恋
这类儿童在陌生情景中表现出杂乱无章和缺乏组织的行为,妈妈返回时混乱矛盾,茫然冷漠,表现出最大程度的不安全感。这种情况大概5%。许多混乱型的婴儿经历极端消极的照料,这可能严重破坏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
很显然的,以上四种模式,最好的就是安全型依恋模式,这类宝宝心理发展最健康,最具有安全感。所以,建立安全型依恋模式是我们每个父母应该努力去做到的。
咱们中国有句古话:“3岁看大”,从3岁的孩子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
从心理发展学角度来说,婴幼儿期(0-3岁)是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起始阶段,该阶段的婴幼儿将逐步获得对人和世界最初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且这种安全感和信任感会延续终身。
当宝宝感到不安全的时候会找妈妈,这是宝宝内心需求保护的表现。宝宝黏人也有相似的道理。专家认为应该以“15个月”为分界线来看待这个问题。
15个月之前的宝宝可以随意宠他
有人认为,孩子黏人是因为他的情感需求没得到满足,一旦满足了,你想让他黏你都难;还有人觉得,太黏人的孩子独立性差,大人越顺着他,越会助长他的依赖感,所以必须拒绝他黏人。
“对待15个月之前的孩子,你可以随意宠他,不仅不会宠坏他,还有助于他和你(父母)之间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专家说。
事实上,宝宝能否形成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1岁左右是关键期。此时,如果父母能和孩子最大限度地相处,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爱,对他们的哭闹、微笑等行为予以快速、合理的回应,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更能增加宝宝的安全感,这将影响到他以后与人沟通的能力及探索新事物的勇气。
但如果把照顾孩子的责任过度集中在一人身上,也会造成孩子过度依赖这个人。专家提醒,在妈妈积极照顾孩子的同时,也要平衡家里其他成员尤其是爸爸照顾孩子的机会。
孩子黏人顺从还是拒绝因人而异
至于15个月以上黏人的孩子,家长该顺从还是拒绝,则要根据不同情况,有区别地对待。
安全感不足这类孩子的父母多是上班一族,平时照顾孩子太少,和孩子交流不多,很难建立起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于是,这些孩子多存在强烈的不安全感,一旦父母离开视线,就极度恐惧,哭闹不止。
建议:尽量多抽一点时间陪孩子,即便自己不得不离开,也要用孩子能听懂的话让他明白:我只是暂时离开,一会儿就回来。最好每次离开前和宝宝约定好回家的时间,且一定要守时;尤其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及时的爱的语言和抚摸是他们的强大后盾。
和外界接触少在教养过程中,家长既不太注重带孩子接触外界环境和人员,又很少请朋友来家做客,使孩子很少有机会和陌生人沟通,更没有体验过和外人交往的快乐,因此,他们常常因为恐惧外界而过于黏父母。
建议:帮助孩子逐渐接触外界。先让孩子在熟悉的环境里(比如家里)接触外人,刚开始接触外人时,家长可以紧握孩子的手或紧紧搂住他,让他能够在安全感较强的情绪下尝试交往,当孩子看见陌生人退缩时,更要抱紧他,给他安全感。
心理依赖感较强由于家人从小到大包办过多或太过溺爱,孩子的依赖感就比较强,久而久之,就会影响他们的独立性。其中,部分孩子可能在面对新事物、新环境或陌生人时不自信甚至退缩,还有一部分孩子可能因娇惯而专横跋扈,影响人际交往。
建议:10个月、1岁、2岁……孩子会出现很多执拗期。他为什么执拗?就是要从思想、行为上体现他的独立。这时,家长要避免干涉、包办过多,否则,他会慢慢丧失承担责任的需求,导致心理依赖越来越强;如果孩子已经依赖感很强了,家长除了要学会拒绝,适当忽略他的黏人行为,还可以通过游戏比赛的方式吸引他独立做事,并及时表扬他的每一点进步。
孩子太黏人要满足他的情感需要
此外,在对待黏人的孩子时,家长要注意以下问题:
1、尽量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而不是物质需要。有时,孩子明明自己会穿鞋,却撒娇让妈妈帮他穿。其实,孩子的真实意图只是想从你那儿获得关爱。这时你不妨亲亲他,说:“妈妈好爱你,你赶快穿好鞋,妈妈在门口等你啊!”
2、平时靠老人或保姆带孩子的爸妈,回家后最好和孩子独处。
3、千万不要用“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等语言吓唬孩子,否则,孩子只会更害怕,反而更黏你。
4、不要欺骗孩子。让孩子哭着看到你离开,比你骗他悄悄走要好得多,否则,只会让孩子更焦虑。
建议妈妈可以这样做:
1、妈妈在离开孩子时要注意,为了消除他的不安全感,不要一声不响地偷偷溜走,要告诉孩子你会回来,并说到做到,最好选择在孩子愉快的时候跟他说再见。
2、年轻的家长一般工作很忙,常常会让孩子感觉到亲情的缺失。他们会特别渴望和父母黏在一起。所以不管有多忙,父母都应尽量抽时间陪宝宝。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孩子都需要与爸爸妈妈在一起,分享快乐分担苦恼。
3、营造温馨、幸福的家庭氛围能让孩子在心理上感觉更安全。父母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
“陌生”宝宝不和妈妈要好了,更愿意亲近从小就照顾她的奶奶。
建议妈妈可以这样做:
1、妈妈要反省:是不是自己太忽视了宝宝的成长?平时只关注宝宝生理上的需求,而将他心理上的需求让奶奶一手包办了?上班时无暇顾及宝宝的需求,那就更要把握好下班后的时间,可以向奶奶询问宝宝一天的情况,了解他的成长过程。
2、在一旁观察奶奶是如何与宝宝亲近的,学习并模仿奶奶的做法。
3、融入宝宝的世界,成为她的玩伴,抽时间多陪他玩玩具,讲故事,做游戏。要让宝宝感到妈妈与奶奶的不同,妈妈更了解宝宝的世界,与宝宝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4、随时随地关注宝宝。避免自己糟糕的心情带入陪伴宝宝时的情绪。最好时常面带微笑地和他说话、唱歌。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必须时刻关注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现在社会的压力很大,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心脏是无法承受住当今社会的挑战和困难。当孩子们情绪奔溃的时候,我们必须第一时间给予关怀和治疗。
推荐内容
-
百济神州研发投入6.79亿美元 商业团队规模扩大4倍
刚刚,百济神州公布2018年第四季度和全年财务业绩。财报显示:2018年百济神州全年营收1 98亿美元,Abraxane,Revlimid及Vidaza这3个产品在
-
相爱之后不能做的事情
每个人对爱情和婚姻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想象,但是实际上遇到爱情来临的时候很多人又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所以感情也是门深奥的学问,大家...
-
男人最愿娶的女人_男人最愿娶哪种女人
爱情和婚姻本身是美好的东西,但是因为每个人处理的方式不同导致结果有好有坏。很多人其实可以少看一些网络案例,毕竟感情这种事是很难...
-
Higuchi博士因其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开拓性工作而获得AMP的最高荣誉
全球领先的分子诊断专业协会分子病理学协会(AMP)今天宣布,本年度分子诊断卓越奖,杰弗里·康德(Jeffrey A Kant)领导奖和杰出服务奖获得
-
在疏导中促进孩子良好品质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必须时刻关注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现在社会的压力很大,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心脏是无法承受住当今社会的...
-
焉栩嘉97事件是什么? 焉栩嘉原名叫什么
今天小编来和大家来聊聊有什么电视剧看了第一集就想看第二集的,要说这个电视剧的题材和类型有很多,有家庭伦理剧,悬疑推理剧,战争历...
-
心理咨询之婚恋观——大龄男人是处男正常吗_大龄处男是否正常
面对现在的社会压力,很多人选择先发展事业再决定谈恋爱结婚这件事。毕竟很多人都觉得爱情可遇不可求,不是说你努力去脱单就能脱单的,...
-
电视剧《焕脸》颂坤是谁 焕脸黎耀可能是幕后真凶
现在很流行一个词,叫“下饭神剧”,顾名思义,就是喜欢在吃饭的时候看的电视剧。一般来形容一部剧非常的精彩,让人在吃饭的时候都难以...
-
免疫抑制药物的生物发生最终阐明
1893年发现的霉酚酸(MPA)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被分离和结晶的天然抗生素。今天,这种真菌代谢产物已发展成多种一线免疫抑制药物,用于控制器
-
建议高危人群筛查潜伏性结核感染
美国预防服务工作队(USPSTF)建议在高风险人群中筛查潜伏性结核感染。被认为风险增加的人包括在结核病高度流行的国家出生或生活过的人,或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