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医学 >

让孩子内心成长_孩子内心成长定律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特别是有小孩的家庭。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很多家长都在不断学习,怎么跟孩子交流起来更有效,怎么不跟孩子发脾气,怎么能让孩子更加优秀。

如何让孩子内心成长?孩子的内心成长极其重要。小编告诉大家如何让孩子内心成长。

孩子内心成长

如果孩子八九岁,你问他“你的理想是什么”而他很茫然;如果孩子遇到困难就否定自己,说“我不会”或“我不行”;如果孩子除了会钢琴、奥数,生活上一无所知……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很惨的事情。

他对自己、对生活没有想法,他的内心没有力量,他不思进取,极易被打倒。我们常说“一个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强调的就是一个人的内心力量。一个人内心的力量是如何积攒起来的?是成年后自然而然就会拥有呢,还是要从小开始沉淀?心理专家表示,内心的力量是成长最根本的推动力,这种力量孩子本来是拥有的,但却被父母无意间摧毁了。

缺乏梦想的孩子

专家介绍,前一阵子她在一个社区活动中,曾问一些三、四年级的孩子:你的理想是什么?那些孩子很茫然,连眼睛都是迷茫的,他们不知道自己未来要做或想做什么。孩子连想做什么都不知道,这一点让她非常震惊。也就是说,在最富有想像力的成长阶段,孩子却没有梦想。

我们对孩子物质方面的关注有了,有的远远超出了需求,但却非常少关注孩子内心的成长,孩子在想什么、孩子快乐吗、孩子的梦想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林缨认为现在的家长普遍强势,为孩子拿主意做决定,看似照顾得无微不至,实则粗暴地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孩子往往连尝试的机会都没有,更不要说犯错了。虎父无犬子,但现实是“虎父”养出来的往往是小老鼠,这是因为强势的家长往往剥夺了孩子成长的力量。

如何做?

欣赏孩子:具体事件+抽象赞美

专家表示,要让孩子找到内心的力量,首先要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任,相信自己能做到。家长要发现孩子具体做得好的地方,然后加以欣赏,从而提炼出他的特性。比如孩子开始做家务了,家长要看到,并表示欣赏:你的碗洗得真的干净,你真是细心、爱帮妈妈的人。家长可以用具体的事件加上抽象概括的赞美来表扬孩子。

专家指出,在孩子做的过程中,家长不要只注重结果,因为孩子刚开始去做一件事情时,你不能要求他做得很好,或者没有犯错。如果因为孩子做得不好或做错了而批评或打骂孩子,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如孩子第一次洗碗时把碗打碎了,这时家长不要批评,因为孩子的能力还没培养起来,应说:你真棒,主动帮妈妈干活了,碗打碎了没关系,我相信你下回会注意的,你会越做越好的。家长要欣赏他未来的样子,而不是关注现在的结果。再比如,孩子近段时间学习勤奋了,努力了,可考试成绩没有上来,这时不要批评他,而应说:“妈妈知道你这段时间真的很努力,这次没考好没关系,我们继续加油,相信成绩会上来的。”

孩子的内心有力量的话,他会有希望。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希望,让他相信他是行的。不能孩子一做错,就说:完蛋了,这辈子你都这样了。要去欣赏他的能力,告诉他未来会更好。只要努力,就会更好。不要看到眼前的失败就放弃,就把孩子打倒在地。给孩子多次机会,训练他的能力,允许他做错。能力不是一教就会的,要长期学习练习才能获得。要是老否定孩子,孩子会无望,他会觉得自己没有希望了,从而放弃自己,这是最可怕的。

肯定孩子:让他有选择的权利

可以让孩子在一些事情上自己做决定。0到4岁的孩子,可以让他决定穿什么衣服、10元以内的零食自己决定买哪样等。但我们看到的是,家长跟孩子说:想吃什么自己拿,可孩子选了,家长又说:这个不好吃,另外拿一样。当孩子在玩游戏时,跟妈妈说:妈妈,我再玩一次。妈妈却说:这有什么好玩的,玩另外一个。这些事情看似没有什么,但事实上家长已经用自己的意志剥夺了孩子选择的权利。这样的时候多了,孩子就会不去做决定了,再说让他做决定拿主意时,他会说:无所谓了,你决定吧。等他长大了,他仍会等你做决定。这时很多家长又会生气:怎么什么事都不管,都让我给他拿主意呀?而不知道这一切全是家长自己造成的。

在孩子小时,要给他适当的自由,如选玩具的自由,布置自己房间的自由……要让孩子觉得我是有价值的,我的意见是有价值的。

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告诉孩子,不管未来你是老板、扫大街的,我都认为你是我的宝贝,你是很棒的。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否则孩子会讨好你,你会控制孩子。当我们盲目用物质去交换孩子本来就很愉快在做的事情时,会摧毁掉他内心本就有的力量。比如,学习本来是孩子的事,但如果家长以学习好为条件许诺孩子各种物质奖励后,孩子就会认为学习不是自己的事,而是父母的事。一旦没有了外界的物质肯定,他就会没有学习的动力。

人向好的力量是天生的,但如果这种自然而然体现出来的天性用物质加以衡量时,孩子会把物质条件看作基准,当没有了外界的这种物质支持时,他就会放弃去做。

孩子内心成长定律

定律一:我们被选择,被决定

人本主义心理学将自我实现视为最高价值。相应的,存在主义哲学也将“选择”视为最主要的命题。

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存在与选择的关系就是,你选择,你才存在过。如果你总是被选择,那么你就是不曾活过。

但问题是,太多的人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身上。甚至,一个哲学家称,一个生命的过程,就是不断与别人的个人意志做较量的过程。别人会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己,自己同样也会这样做。

这样做的时候,我们会有很多名堂,最简单的说法是,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好。

对此,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称,一旦你将对方视为实现你的目标的对象和工具。那么,不管你的目标看似多么伟大,你都对那个人造成了伤害。着名的寓言小说《盔甲骑士》中,骑士对导师梅林说,他爱妻子和儿子,但梅林反问他:“你有没有把需要当作爱。”骑士恍然大悟,他需要去“爱”妻子和儿子,不管妻子和儿子需不需要,他都要去“爱”他们。其实,妻子和儿子只是骑士的爱的对象和工具而已。或者说,骑士只是想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妻子和儿子身上罢了。难怪,妻子和儿子都对他的爱没什么反应,因为这种爱其实是伤害。

不过,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这听上去很动听,有一些伟大的味道。然而,这样做的另一面,意味着你必须为你的决定负责,如果选择错了,你受伤了,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很多人惧怕这一点,于是宁愿放弃自己的意志,宁愿被别人决定。

由此,他们自己阻断了自我实现之路。

定律二:我们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

我们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最容易遭遇到的第一个挫折,多来自父母等重要的亲人。父母最容易以爱的名义,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但他们这样做的时候,就压制孩子成为自己的努力。

父母们之所以喜欢这样做,常常是因为抱有一个传统的观点——孩子是一张白纸。按照这个观点,孩子被认为一开始什么都没有,就是纯粹的空白,我们怎么塑造怎么教育,孩子就会成长为什么样子。

意大利教育学家蒙特梭利反对这一看法,她认为,孩子决不是一张白纸,相反一开始就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中藏有心灵成长的密码。并且,只有孩子自己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受和思考才能解开这个密码。因为,那些敏感期只有一个大概的规律,我们无法找到一个精确的时间表,也就无法主动地操控,而只能由孩子的自发行为去发现,孩子目前正处于什么敏感期。

很多幼儿教育学家支持蒙特梭利的这一说法,他们通过观察发现,孩子6岁前有许多心灵发育的敏感期,譬如追求完美、音乐、数学等等都有一个敏感期。处于特定敏感期的孩子,会对某一件特定的事情有了匪夷所思的执着,他们会不厌其烦地自发地重复去做这些事。如果这些事在敏感期内得到了充分的操作和训练,这个孩子的特定能力就会得到充分发展。如果错过了这个敏感期,这一特定能力就会遭到难以逆转的损害,以后要花极大的力气才能部分弥补。

蒙特梭利认为,这就是精神胚胎指引的结果。源自精神胚胎的声音告诉孩子,他需要做什么。从这一角度而言,孩子的每一个自发的行为,其实都反映了精神胚胎成长的需要,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按照这一观点,罗杰斯的“成为自己”的“自己”并不是纯粹是一个人的生命体验的总和。因为按照罗杰斯的这一观点,自己一开始好像也是空的,而按照蒙特梭利的观点,我们一开始就不是空,一开始我们就有一个无比重要的精神胚胎。

更关键的是,6岁前的经历决定了精神胚胎的发育程度。仿佛是,精神胚胎在6岁前基本发育成型了。假若在6岁前,父母一直忙于用自己的意志塑造孩子,那么,孩子的精神胚胎就没有发育的机会。于是,这个孩子就会出现种种问题。

国内知名的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女士说,一个精神胚胎得到良好发育的孩子,会有极好的感受能力,他充分信任自己的感觉,对任何事情都要寻求自己的判断和理解。最终,他将成为一个极具独立判断能力和丰富的创造力的人。

细心呵护健康快乐。

都说现在的小孩子是越来越难教育了。好像从小就有自己的想法,不听爸爸妈妈的话,有时候还老是对着和你干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