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医学 >

幼儿心理学的发展

都说小孩一天一个样。其实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在不断的“进化”

幼儿心理发展研究起源于遥远的过去。由于近代西方社会、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教育的发展,使得人们在儿童观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幼儿心理发展研究起源于遥远的过去。由于近代西方社会、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教育的发展,使得人们在儿童观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幼儿心理的研究由一些智慧的闪光到扩展成为一门正规的学科,由早期静态的发展观到今天动态的发展观,记载着人们很多个世纪以来在认识自己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智慧的提升。

一、儿童观的演变

(一)中世纪西方的儿童观

中世纪,儿童被视作“小大人”,只是在体格的大小轻重上与成人有很大的区别。这种儿童观使得人们对儿童及其发展的问题缺乏关注,孩子从婴儿时起,就被看做一个发育完成了的微型成人,这种观点在当时的艺术、日常生活中都有反映。中世纪的绘画中,所描绘的儿童在着装、表情等方面都如同成年人(如图1-6)。在古罗马,儿童有时甚至还处于受迫害的地位。例如,罗马人把刚出生的婴孩放在父亲的脚边,如果父亲把婴孩抱起来,就表示图1-6幼儿(小大人)①他给这个婴孩生活的权利。如果婴儿生来是虚弱的,或家庭负担过重,就让这个婴儿躺在地上或将其遗弃,随他生死。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者提出尊重儿童、了解儿童的教育思想,为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础。这个时期,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开始更多地关注儿童,强调儿童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儿童开始从成人的权威主义的压抑之下解放出来。其中杰出的代表是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他不仅呼吁人们尊重儿童、了解儿童,而且还为儿童编写了《世界图解》一书,该书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给儿童讲述科学知识。

(三)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儿童观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强调的是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儿童的概念比过去显得更有人文意味。从这时候起,人们更多地关注儿童,更多地以一种自由的、平等的思想教育孩子。其中英国的哲学家洛克(J.Locke),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教育家卢梭(J.J.Roussell)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

洛克将儿童视为蜡板(tabula rasa),这个词来自拉丁文,意为白板或白纸。他认为:儿童天生什么都没有,其个性是成长过程中由各种各样的经验塑造而成的。儿童就像一张白板或白纸,父母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任意塑造孩子,想将他涂成什么颜色、什么样子,他就会成为什么颜色、什么样子,这就是有名的“白板说”。虽然在洛克的哲学思想里,儿童是被动的──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而任人摆布,但是其重视教育,为父母们推荐教养儿童的优秀实践经验等,在当时可以说是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作为儿童中心主义者的卢梭与洛克的观点恰恰相反,他认为儿童不是一块白板,而是具有天赋的,生来就有是非观念和追求秩序与健康成长的需要。他们是有别于成人的、独特的。他强调在自由、民主、平等的环境中让儿童自由地成长,在他的着作《爱弥儿》中充分体现了这种更有利于儿童成长的思想。

(四)近代西方的儿童观

近代西方的教育家在关注儿童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根据其身心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适当的教育,由此提出“心理学化的教育”观点,主张教育应以心理学规律作为依据。代表有裴斯泰洛齐(J.H.Pestalozzi)、福禄培尔(F.Froebel)等。

在卢梭之后的一个世纪,另一个奠定现代儿童心理研究科学基础的先贤出现了。他就是英国自然学家──达尔文(C.Darwin),他的进化论思想直接推动了儿童发展的研究。达尔文根据长期观察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记录而写成《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一书,这是儿童心理学早期专题研究成果之一,对推动儿童发展的传记法(或日记法)的研究有重要影响。

(五)现代化的儿童观

随着国际社会对于儿童保护与儿童福利的重视与提倡,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的发表,心理学家研究的深入,现代化的儿童观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单纯的尊重儿童、了解儿童上,更为重要的是发展儿童。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儿童是社会的人。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标志着他开始了社会化的过程,即开始从一个自然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他们有着与成人相同的权利和义务。

(2)儿童是发展的人。幼儿不等于成人,也不是成人的缩影。那种将成人的一套强加于幼儿,力图将儿童培养成小大人,是扼杀幼儿天性的。并且,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幼儿,还存在个体差异,身心发展水平也不同。

(3)儿童不只是为以后的生活作准备。他们有为现在而生活的权利,他们应该拥有快乐的童年。

(4)儿童是有主体地位的人。那种认为儿童是一张白纸,可以任意涂鸦的思想是行不通的。

(5)儿童是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个体。

儿童观的演变记录着人类不断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的轨迹,在这个过程中,先驱们的思想已经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

科学儿童心理学产出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W.T.Preyer)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他通过对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3岁每天进行的系统观察和实验记录,写成一部有名的着作《儿童心理》。该书于1882年出版,被公认是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着作,先后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出版,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也随之蓬勃地开展起来。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由婴儿期扩展到青春期,提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复演说”,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一系列或多或少复演生物进化的历史。他在19世纪末发明了研究儿童心理的新技术──问卷法,使大规模地收集儿童心理发展的资料成为可能。霍尔先后设计和使用了194种问卷,掀起了“儿童研究运动”;撰写了第一本青少年心理巨着《青少年心理学》(1904)。因此,霍尔被认为是美国儿童研究的开创者,被誉为“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青年心理学之父”、“心理学的达尔文”等。

在霍尔等在美国发展他们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法国心理学家比纳(A.Binet),也正为了另一个原因在建立研究儿童发展的标准方法。19世纪初,比纳和他的同事西蒙(T.Simon)接到任务:鉴别巴黎学校系统中智力发展迟滞的儿童。比纳等经过努力,开创性地编制了一系列能比较不同儿童智力进步状况的不同年龄级别的测验项目,教育实践领域中的第一个智力测验成果诞生了。1916年,在斯坦福大学,比纳的智力测验被译成英文,并针对美国儿童特点进行了修订,成为众所周知的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Stanford-Binet Intelligence Scale)。由此,心理测验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继霍尔、比纳之后,格塞尔、弗洛伊德、华生、皮亚杰等心理学家对婴幼儿心理发展作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发表了许多着作,逐步形成了各自的发展理论(详见第三章),使得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开展和深化。

三、幼儿心理学的新趋势

(一)西方幼儿心理学研究的进展

1.掀起婴幼儿心理研究的热潮

西方关于儿童早期心理的研究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肯定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早期的发展心理学家是以研究婴幼儿心理发展为重心的,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由于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的滞后,很难真正了解儿童早期真实的心理状态,于是将重心转移至青少年期。20世纪60——70年代,随着计算机、录像系统、脑成像技术的应用以及遗传学、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皮亚杰理论在美国被重新发现,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等问题的提出,使得儿童早期心理的研究重新受到心理学家们的关注,进入了一个认识、研究婴幼儿心理发展的“辉煌时代”。

大量研究发现:婴幼儿在感知觉、读写、问题解决、因果关系的认识、心理理论、内隐记忆等方面的表现,均比原来心理学家们所想象的要好得多、早得多,由此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新成果。

2.皮亚杰的理论获得新进展

皮亚杰的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已完全成熟,并风行于全世界,可以说皮亚杰是儿童心理学研究的集大成者。许多心理学家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研究,对他的实验进行了几千次重复性的检验,这就促使皮亚杰的理论有了新的进展。

首先,许多心理学家在对皮亚杰的实验进行重复性验证时,发现了皮亚杰理论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从而加以修正和补充。许多研究表明,幼儿的认知能力一般要高于皮亚杰研究结论中的水平,而对幼儿进行适当的训练,可以使他们的一些认知能力提早出现,并且许多重要的认知能力在幼儿期就已经存在,这与皮亚杰认为儿童较高阶段出现的认知能力在较低阶段是不出现的说法是相背离的。

其次,一些研究者开始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皮亚杰的经典课题,建立了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智力发展的模式,比皮亚杰的抽象描述更确切和具体。

最后,新皮亚杰学派反对皮亚杰仅仅研究儿童的认知和搞纯心理学的研究,而要求把儿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特别强调对社会关系、社会文化、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3.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得到空前关注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起步较晚,但是经过半个世纪,发展心理学家不仅获得了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大量资料和丰富的知识,同时对其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尤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更是受到了空前的关注,使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西方心理学家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主要有:(1)儿童社会概念发展的研究,如对儿童掌握“顺从”、“权力”、“价值”等概念的发展研究;(2)儿童道德判断、道德行为的研究;(3)儿童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4)儿童社会交往发展的研究,包括亲子交往、师幼交往和同伴交往的研究;(5)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研究,如观点采择能力、心理理论以及儿童社会信息加工模式等。

4.心理理论研究的活跃

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里,关于幼儿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简称ToM)的发生发展研究吸引了大量心理学家的关注。心理理论的研究主要涉及幼儿关于心理状态的认识。这种研究认为对心理状态的认识与关于现实世界中的事件、个人自己和他人的行动的认识,以及与关于心理状态彼此间相互联系的认识,均密切关联,这种能力的获得对于个人合作、行为预测、影响他人行为等重要能力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关于心理理论的研究及观点对认知发展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短短的一二十年里,该领域已成为当前认知发展领域中最鼓舞人心、最引人注目的研究课题,是当前幼儿心理学中最热门、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5.应用领域的扩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如妇女就业率的增高、生育率的降低、离婚率的迅速增长、虐待儿童现象蔓延、网络的高度发展等,这一切都向儿童心理学工作者提出了挑战。由此,西方幼儿心理学在实际应用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领域,如关于大众传播媒介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婴幼儿早期教育的研究、家庭亲子关系和儿童教养类型的研究、离婚家庭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幼儿心理卫生和行为治疗的研究等。

研究者越来越意识到心理学有着广大的应用空间,有人的地方就需要应用心理学,心理学与人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应用领域的研究在明显增加,并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

(二)我国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动态

我国古代就有了一些朴素的幼儿心理学思想,如《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等。但我国科学幼儿心理学如同心理学一样是舶来品,是从西方引进的。陈鹤琴是我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家,其后对我国幼儿心理学发展作出贡献的还有黄翼、陆志韦、朱智贤等儿童心理学家,其中,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的是朱智贤。目前,有很多活跃在幼儿心理与教育领域的心理学家们正在开垦着这片希望的土地。

我国当前幼儿心理的研究动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认知发展的研究依然热情

从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之前开始至今,数百年来,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们对儿童认知的发展与培养保持着持续的热情与兴趣,我国儿童心理学研究者亦如此。由于对认知发展的重视、对幼儿思维发展的兴趣,研究者在这一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近二十年来,我国幼儿心理学家在这一领域中提交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报告,诸如幼儿数概念和运算能力的发展研究、幼儿推理能力的发展研究、幼儿双语机制的探讨、幼儿内隐记忆的研究、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研究、幼儿执行功能的研究等。与此同时,关于幼儿早期智力开发的问题也保持着强劲的势头,什么时候开发,怎样开发……随着现代研究方法、先进技术的引入,人们期望能够更真实、准确地了解幼儿整个认知发展的历程,使其大脑这个“黑匣子”变为“灰匣子”,甚至是“白匣子”、透明的“匣子”。

2.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的增多、增强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是一个相当广阔的研究领域。随着国际发展心理学界对社会性发展研究的深入和关注,近年来,我国心理学界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迅速增加,无论是着作还是心理学刊物近年来发表的研究报告,都标明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的比重在不断增强。关于幼儿亲子关系、同伴关系、自我意识、道德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欺负行为等课题的研究开始从分离走向整合,而且日益注重儿童自主性的发挥和意志品质的培养。

3.应用性研究的增强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高,我国儿童心理学家对独生子女的一些行为特征与家庭教育的关系,父母教养方式、教养态度、期望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离异家庭儿童的发展,幼儿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网络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等应用性研究的投入力度在不断增强。这些研究既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应用心理学的研究接轨,同时兼具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4.交叉领域的研究掀起热潮

幼儿心理发展所涉及的问题是纷繁复杂的,常常不是幼儿心理学一门学科所能承担和解决的,因此,从多学科、多领域的角度进行探讨的交叉研究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并取得了单学科研究所不能企及的极有价值的研究成就。交叉领域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心理学领域内有关分支的协作,如国内外关于“幼儿能力发展与培养的研究”,就涉及认知心理学、幼儿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计算机心理学等心理学各分支领域的合作;二是幼儿心理学研究与心理学领域以外的有关学科的协作,如“儿童元认知发展与学会学习”的研究,是一个涉及哲学、思维科学、教育理论、教学法、美学、方法论等多学科综合的课题。我们目前进行的儿童审美认知的研究、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等课题都是交叉领域课题。而现在走在研究前沿的关于儿童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研究,所涉及的交叉领域就更多,诸如医学、遗传学、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生理学、脑成像技术、计算机等。交叉领域的研究将显示出越来越吸引人的魅力和价值。

除此以外,跨文化的研究也是当前幼儿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亮点和热点。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幼儿心理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我们的心理学家们正在努力地迎头赶上,并且目前很多研究填补了国际心理学空白,已经达到国际前沿水平,在国际心理学界有了一定的发言权,第二十八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于2004年8月在我国召开就是一个明证。

儿童小时候经常会有一些心理方面的小变化。这时候非常考验家长的观察能力。根据小孩子的细微变化家长也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模式和方法,这样才能更好的和孩子交流,不会产生互相理解不了的情况。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