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医学 >

简单小游戏帮孩子建立自尊心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必须时刻关注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现在社会的压力很大,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心脏是无法承受住当今社会的挑战和困难。当孩子们情绪奔溃的时候,我们必须第一时间给予关怀和治疗。

游戏帮孩子建立自尊心

1、哪些简单小游戏帮孩子建立自尊心

提倡回归一些涉及身体活动的传统游戏,能有利于孩子们摆脱对于自身形象的担忧。因为这些有趣的活动能激发孩子们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更愿意去参与积极的身体活动。这对于帮助那些不喜欢运动的孩子去参与运动,有很好的效果。

譬如建立一个巢穴,在自然景观的小径上前行或玩玩寻宝活动,甚至只是简单的打标签游戏,都可以成为让孩子们积极活跃的有效的‘启动器’。不过关键是要保持这些玩乐的趣味性。玩乐不仅仅对于孩子的身体发展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培养孩子们的健康积极情绪上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怎样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心

2.1、精心保护自尊心的火种

每个教育者要真诚地爱护和关心儿童,尊重他们的喜好、特长,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愿望,要善于联系具体的行动情境,向儿童揭示有关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对“是”和“善”的行为给予肯定,从而形成儿童的荣誉感、自豪感和自信心。

2.2、坚持正确的教育引导方向

家长一方面要让儿童懂得,求自尊与尊重他人是互为条件的,谁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谁就应该尊重他人;另一方面要让孩子明白,人的自尊的实现是同明是非、辨善恶分不开的,只有立身处世是非分明、趋善嫉恶,个人的自尊需要才能如愿以偿。

2.3、注意升华孩子的自尊情感

儿童的自尊心有一个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过程。开始,儿童在某些方面显示出能力、取得了成绩,受到他人的肯定和夸奖,从而萌发自尊心,这种自尊是在某种“刺激”的情况下出现的,儿童还缺乏深刻的情感体验。家长要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教育儿童取得更大成绩,从中享受胜利和创造的欢乐。

3、孩子多大开始建立自尊心

迄今为止,在学龄前儿童的自我感觉的研究中,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年纪最小的。我们发现,早在五岁之时,儿童的自尊心便已足够强烈,我们能够通过灵敏的技术对其进行测量。

如今,研究人员希望研究年龄更小的孩童,以建立学龄前儿童自尊心的形成过程。一些科学家认为,学龄前儿童年纪过小,不足以对自己形成积极或消极的感觉。但该研究表明,自尊心--即对自我感觉良好或差劲--是固有的。

孩子带着这种社会心态进入学校,而非在校期间才得以发展。心理学家已然认可,五岁儿童可以理解他们自身的一些积极特质,例如跑步快、会认字母等。然而研究人员表示,该研究表明他们对于自身作为“好人”拥有更广泛的整体感觉。

同时,研究人员还对他们进行了性别认同的测验,询问他们更喜欢男孩还是女孩作伴。五岁儿童似乎不仅具有强烈的自尊感,而且这些感受还和性别认同及内群体偏好有所联系。该研究团队将继续追踪这些儿童,看看五岁时期的自尊感是否和未来的健康或校园生活的成功有所联系。

帮孩子建立自尊心有什么技巧

1、示范如何爱自己

向孩子示范如何爱自己,如何勇于尝试新鲜事物,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让孩子懂得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心以及持之以恒的态度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

2、让孩子知道他是被尊重的

多和孩子做游戏,让他主导整个游戏的过程,并配合他。要用心倾听孩子说的话,对他的谈话内容表现出兴趣和关心,让孩子知道他是被尊重的。

3、制定规矩让孩子感到安全和自信

按照孩子的年龄,告诉他做事的原则和限制,以及不按规矩行事的后果。规范会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并使他们获得安全感,并对自己有信心。

4、多向孩子表达赞赏和感谢

当孩子主动配合或帮助父母做事情时,无论多么微不足道,都要以积极的态度表达赞赏和感谢。

帮孩子建立自尊心要注意什么

1、不要作弄孩子

“小宝贝,你闻起来跟猪一样,赶快去洗澡吧!”也许父母开这样的玩笑只是希望孩子感 到羞愧,以求他的改进;但是,孩子很容易信以为真,使他自身感觉不好意思。

2、重视与孩子相处时的礼貌

命令、怒骂、责怪式的家庭语言,使孩子感到成年人对他的轻视,故而没有自我意念。如果父母常对孩子保持应有的礼貌交流,使用“请”、“对不起”、“谢”、“不容气”。

3、、注意接受孩子的观念

在与成-年-人的交流中,孩子很容易产生自身意念。而尝试各种观念是使孩子自信的重要行为过 程。只有父母赞同、接受孩子的观念,才能进一步开发、引导他的意识水平。

4、减少孩子的难过情绪

在他人面前倾诉孩子的缺陷错误是使孩子难堪情绪强烈的表现,而过多的难堪情绪造成孩子这样两种个性心态:一是不去思考,我行我素;一是情感思维,羞愧无比。这两者都不是父母所愿 看到的。所以,大人在纠正孩子荒唐行为时要留意孩子的难堪情绪。

有些父母老是喜欢说别人家的孩子多好多好,其实也是别人家的父母当的好,教育的好,孩子才会出色呀。有时候家长需要自我反思,自己是不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做到很好的陪伴,没有仔细观察孩子的心理变化和心理情绪从而导致了孩子之后的一些坏毛病或者是某些方面比别的孩子差一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