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医学 >

怎样改变胆怯型儿童

儿童小时候经常会有一些心理方面的小变化。这时候非常考验家长的观察能力。根据小孩子的细微变化家长也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模式和方法,这样才能更好的和孩子交流,不会产生互相理解不了的情况。

怎样改变胆怯型儿童?孩子太过胆怯,不敢与人交流,这是很多父母的困扰和烦恼。怎样改变胆怯型儿童,让他们也能变得开朗大方起来呢?

在家像只横行的小老虎,出门变成胆怯的小猫咪。一些家长常常说自己的孩子是“门背后的霸王”,并为此头疼不已。幼教专家提醒年轻父母:鼓励式教育最重要,改变宝宝行为有三大原则--

孩子“认生”、“敏感”、“害羞”、“胆小”的行为背后的心理发展进行阐述,让大家知道--做到--会引导。

原因篇

一、情绪情感的发展

“认生”、“敏感”、“害羞”、“胆小”,这些行为特征都跟人的情绪情感的发展密切相关,情绪情感则是社会交往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的基础,包括感受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感受、感受他人的感受(俗语说的察言观色)等综合能力,情绪情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一种生存机制。比如:恐惧使人免于受伤,教会我们如何躲开危险;愤怒则使人克服障碍,实现自我;快乐使大脑产生血清素,血清素让人兴奋等,而社会和情感技能对人生的成功与否的作用远远大于智力水平。

二、依恋关系的影响

其中“敏感”和“害羞”不排除有遗传基因这个因素对气质类型的影响,但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经验的积累得以改善的,而“认生”是婴儿依恋发展关键期最明显地“敏感行为”,依恋是婴幼儿表达情绪和情感的一种方式,是婴幼儿身心发育中不断社会化发展的过程,就是由从需要依赖成人生存到可以自己独立的过程,我们从孩子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生活自理能力上就能客观地感受他们走向独立的过程,从喂饭到自己吃、从需要成人给穿衣服到自己动手穿,这都是社会性发展的结果。

其次,2岁前的依恋是婴幼儿与母亲或主要抚养人之间建立的一种十分特殊的情感联结纽带。所以,依恋关系的亲密性(是亲密还是疏远)对婴幼儿以后的心理成熟及社会适应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并直接影响着婴幼儿社会行为能力的发展。

方法篇

6个月~2岁

一、保护好宝宝心理“安全岛”

从6个月~2岁是婴幼儿依恋情绪发展敏感期,这段时期是为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非常重要的时期,家庭中的主要抚养人都可能成为孩子产生依恋情绪的对象。在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护好宝宝心理“安全岛”的源泉。

如果这个时候,让他脱离他感觉到的安全感,就会让他产生恐惧、焦燥和不安的情绪,就会挫伤他刚启蒙的自信心。如果引导得好,宝宝就能顺利渡过这段敏感期,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一旦误导,孩子就会由于安全感的缺失,出现吸手指、恋物癖(抱枕头、玩弄毛巾脚、闻毛毯等)、怕黑、不能一个人在房间等异常行为。

二、分辨此“认生”非彼认生

尤其对于1岁前的孩子,家长要分辨的是此“认生”非彼认生!这个“认生”是认识陌生人,是告诉你:我长大了,我能分辨出谁是我的亲人,谁不是亲人啦!而不是家长误解的--这孩子真是没出息,这么见不得世面呢!这么认生!所以,这段时期为宝宝积累愉快的与人交往的情绪和经验尤为重要!

这时,我们带孩子出去,就要注意以下三点:

1、主动示范,言传身教。我们自己要做到主动热情地与人打招呼,点头微笑。(不论大人还是孩子)

2、保持距离,积累愉快的经验。遇到陌生人或不熟的人,想抱宝宝,宝宝如果不愿意,切忌强抱!要注意保持安全距离20厘米,可以引导宝宝用摇手、碰头或握手的方式来跟对方问好或打招呼,建立初步的接触。

3、及时鼓励,引向积极。每次宝宝见人微笑或跟人打招呼时,都要用积极的语言给予鼓励:“宝宝真勇敢,愿意跟别人打招呼了!”、“宝宝真自信!可喜欢跟人交朋友了!还会握手了!亲亲!”

3-4岁

一、正确引导很重要

随着年龄的长大,社会行为能力的各种心理、情绪情感也逐步发育,于是,当婴幼儿遇到了陌生人、到了陌生的环境就会出现“害羞”、“敏感”的情绪反应,不用担心,这是婴幼儿依恋的情绪情感发展的必经的心理历程。

3-4岁是婴幼儿害羞与自信心理发展矛盾期,也就是说孩子在这个阶段所表现出的“害羞”、“胆小”行为,只是他心理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而在每个时期的发展中,父母对孩子心理的认识程度,以及采取相应的引导措施、认可和鼓励起着极其重要,也极具影响!

引导得正确孩子就会很自信,而如果将孩子表现出的负面行为,通过教导反复强调(心理学称之为“强化误导”、“心理暗示”),那这个负面行为就会变成孩子的人格特征!如:“这孩子真害羞”,当你在不断地用这种消极的语言去暗示孩子的时候,孩子就认为自己是个害羞的孩子,于是,便开始成为一个害羞的人了!

二、提高社交有妙招

这个阶段的家长除了要去阅读这篇《不能给孩子贴的三大标签》外,还要掌握以下三招来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同时通过家庭互动表演来提升他的自信心。

第一招:“家长以身作则,提供有效的”模仿源“。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永远比言教要大,已是老僧常谈的话题,可在生活中光说不练的家长还是不少的,比如:参与集体活动时,有的家长光会硬推着孩子去参与,自己去扭扭捏捏;所以,我们自己要注重自己跟他人的交往方式,在活动中注重提高自己的参与度和热情度。

第二招:营造家庭晚会的氛围,创造表演的机会。晚会的时间是固定的,可以每周定一次或一个月定一次,每个成员都必须出一个节目,当然可以是几个人一起表演小品或情景剧,形式多样朗诵、游戏都可以。让孩子在与家人游戏中,享受亲子时光,热爱表演。

第三招:巧”邀请。平常我们习惯说:“宝宝来为大家表演一个吧!”或是“给大家唱首歌!”不管你的巴掌拍得有多响,对孩子的尊重度都是不够的,只要换成“宝宝,爸爸想邀请你为大家表演,你觉得是讲个故事还是唱首歌呢?”这句话,用真诚尊重的态度巧妙的运用二选一的方法,引导孩子快乐的选择,巧妙的用语言为孩子指引行动的方向。

除了要尊重孩子,尊重他当时的选择、态度、处理方式和感受,最重要的还是要懂的接受,就是接受孩子的一切,接受了才能找到更好更适合的引导方法,并请永远记住:孩子有权利选择他要不要去做,要什么时候去做,而我们有权利选择用什么方法来引导他去做!

在家别太宠溺

胆怯表现比较严重的孩子,往往在家中受到过多宠爱与纵容,与社会的接触欠缺,这不免使其对公共场合、集体活动产生未知的恐惧。在家时,家长别让孩子太由着性子或凡事替孩子包办,而应适时放手,让他多到社会上去见识见识。

鼓励使人大胆

父母千万不要给孩子扣上“没用”、“胆小鬼”的帽子,一味指责只会更加打击本就自卑的他。当孩子表现不如人意时,父母应当耐心予以安慰和鼓励。在尴尬的节骨眼上给孩子一个温暖坚定的眼神,他的信心才会慢慢增长,直到把过度的羞怯抛到脑后。

不要操之过急

对待胆怯型的孩子,创设一个“没有压力”的环境非常重要。当孩子不愿意与其他孩子相处时,家长不能硬逼着孩子去和小朋友一块玩,因为害羞的孩子比较喜欢一对一的交往;当孩子不愿意在客人面前表现时,也不要强迫他,因为这样做会加剧孩子的紧张,将来会以更多的沉默和拒绝来应对,使害羞升级。

不要当众指责、羞辱孩子

这样只会增加孩子的压力和挫折感,使他更加胆怯和退缩。当孩子不肯叫人时,不要当着客人的面强迫他叫,也不要说“人都不会叫,是个哑巴”等责骂和羞辱的话,而应当等客人离去后再耐心教育和鼓励孩子。

创造条件,扩大孩子的接触范围

家长应有意识地让孩子广泛接触社会,引导孩子与其他人接触,让他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游戏、购物、接待客人等活动中去。对不敢去找别人玩的孩子,可先带他观看别的小朋友游戏,当他被别人的欢乐情绪感染时,请别的小朋友来邀请他,并鼓励他积极参与。

放手磨炼孩子

要敢于放手让孩子在生活的海洋中得到磨炼。有的家长总是把孩子当成小孩子,或怕其经不起摔打,动不动就说:“你不行”,“你还小”。家长的包办代替会养成孩子胆小怕事的性格,缺乏独立精神和应变能力,一旦离开父母便神色慌张,不知所措。适度的挫折与磨难,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财富。家长千万不要轻易地将之剥夺,而应该放手让孩子自由玩耍。孩子尤其爱玩沙子、玩泥巴,家长应努力不去干涉他怎么玩。

树立正面的榜样

经常跟孩子说说英雄故事,或引导孩子看一些反映英雄人物的影视片,给孩子买一些这方面的书刊,让故事中人物的英雄言行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给孩子列举一些他的勇敢行为,如打了没有哭,或仅哭了一小会儿,能大声讲话承认错误等等。

还应注重父亲对男孩性格的影响。父亲多和孩子说笑玩耍,注重多与孩子谈论爸爸,让父亲的形象和行为清晰地保持在孩子的心目中。

多鼓励宝宝与他人进行交往

在宝宝很小的时候,就引导他尽量习惯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可以经常带他去串门,或者去公园,但家长要充满爱心,使他有安全感。在生活中,鼓励宝宝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多提供与小朋友交往、玩耍的机会。

用游戏的方法培养宝宝的表现力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都喜欢融入到游戏的情境中。可以用游戏的口吻鼓励宝宝在家里进行各种表演。

首先让宝宝表演给父母看,这样他不会感到羞怯。宝宝表演的节目可以是他喜欢和熟悉的任何题材,如一段儿歌、一首唐诗、一段舞蹈等。父母要加以表扬、鼓励,增加宝宝的自信心。

正确对待宝宝的退缩行为

当发现宝宝有退缩行为时,不要拿他跟那些善交际的孩子比较,要体谅他的心情;不可由于心急而粗暴对待,这样会使宝宝更加恐惧,更不敢与人接触,尤其不能当着外人说“我这孩子就是胆小”,要积极强化宝宝表现出的闪光点,鼓励宝宝千方百计克服所遇到的困难。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必须时刻关注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现在社会的压力很大,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心脏是无法承受住当今社会的挑战和困难。当孩子们情绪奔溃的时候,我们必须第一时间给予关怀和治疗。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