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医学 >

孩子不听父母话的原因

儿童小时候经常会有一些心理方面的小变化。这时候非常考验家长的观察能力。根据小孩子的细微变化家长也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模式和方法,这样才能更好的和孩子交流,不会产生互相理解不了的情况。

很多父母都会抱怨:跟孩子说话孩子就当耳旁风,我说我的,他/她做他/她的,就像没听着。父母通常都会认为孩子太不听话。孩子为何不听父母的话呢?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小编来为您讲解孩子为何不听父母的话。

我们先来一起看一个场景:

妈妈带两岁多的孩子出去玩,孩子走在妈妈旁边,孩子看见地上有个塑料纸突然蹲下用手抓想要捡起来,妈妈赶紧说:“别捡,脏。”孩子没理会,妈妈拽起孩子说:“走吧,到前面玩,别玩这个。”孩子被拽起来后往前走,看到过来一辆汽车,站在路边兴奋地喊:“汽车,大众汽车”,妈妈说:“走吧,这都是尾气,我们去公园里玩。”孩子没听,继续看开过来的另一辆汽车,并且问道:“这是什么车?”,妈妈说:“别克,快走吧。”孩子没动,妈妈拽着孩子的手往前走,好容易走到了公园里。孩子看见地面有一滩水,跑过去就要踩,妈妈赶紧抓住孩子说:“别踩,鞋会湿了。”孩子又没“得逞”,跑到滑滑梯那准备往上爬,妈妈跟在后面说:“慢点”,孩子爬上去之后要过一个很矮的栏杆,妈妈说:“看着点,别碰头”,孩子滑下来后发现地上有几只小蚂蚁,立刻趴在地上看,妈妈说:“你脏不脏?快起来看!”孩子继续观察,妈妈碰到一个熟人开始聊天,没再理会继续观察蚂蚁的孩子,十分钟后,妈妈聊完天发现孩子还在地上趴着,走到跟前说:“你怎么还没起来?别看了,快起来去滑滑梯。”……

这种类似的场景在生活中十分常见,孩子身边的这个人可能是妈妈,可能是爸爸,也可能会是老人或保姆。每个成人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都会用自己的喜好、自己对于环境的判断、自己期待的状态来要求孩子,这些要求通过各种各样否定的语言一直萦绕在孩子耳边,形成了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背景音乐”。孩子已经习惯了在做任何事的时候遭到提醒、反对、或生硬的阻止,怎么还能对成人说的话认真去听。试想一下,如果你长期处在一种背景音乐下工作或生活,你会认真地去听音乐是什么内容吗?如果你一直处在很安静的环境下,这时给你放一首动听的音乐,你一定会仔细去听,并用心欣赏。想明白了这个道理,父母就应当知道如何能让孩子认真对待你所说的每一句话了。

1. 不要成为絮絮叨叨的父母。孩子的行为有他/她与生俱来的天性,孩子喜欢探索、喜欢观察、喜欢重复、喜欢尝试,这些优秀品质都是很多成人都不具备的,成人对于周围的一切熟视无睹,而孩子却能看到另外一番精彩。欣赏而不要阻止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做到这点十分困难,但要努力去做,因为这个过程对于父母来说可能很无聊、可能很脏、也可能很危险,但那是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如果剥夺了这个过程也就剥夺了孩子大脑发育的机会。

2. 立刻阻止十分危险的行为。孩子的确不懂得危险,他/她会用自己所有的感官来体验任何事物,因此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处处会有危险。作为父母需要在内心有一个明确的判断,哪些动作和行为是绝对危险的,发生这些动作的时候要第一时间制止并且制止之后跟孩子讲明原因,尽量用最简化的语言来解释危险的存在,这个过程可能会反复很多次,也可以设计相对安全的方式让孩子体验这种危险的存在,效果可能比较好,比如用比较热的水代替开水让孩子接触,明白什么是烫。

3. 引导相对不安全的行为。这些行为可能不会立刻产生危险,但长远对孩子不好。比如孩子不懂得环境污染的问题,也不懂得尾气会对自己造成什么样的伤害,这个时候,父母需要用尽量简化的语言来让孩子明白呼吸进了尾气可能对他造成的伤害,同时尊重孩子的兴趣,可以建议孩子站在远一点的地方看汽车而不是强行阻止。

4. 不要怕脏不要怕湿。在博文为什么要让孩子玩“脏”游戏中已经说明了脏游戏对于孩子大脑发育的好处以及孩子对脏游戏的热爱。因此父母应当理解孩子的这些行为,既然出去玩,一身泥、一身土的回家非常正常,这才是孩子。只有成人才会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地站在那对周围的事物熟视无睹。父母省去一些唠唠叨叨的话而多洗几次衣服会让孩子受益很多。

5. 设定规矩很重要。父母需要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设定规矩,孩子在这些十分必要的规矩内可以自由地活动,这些规矩除了对于危险的规避之外还包括日常生活起居的安排。父母想明白自己需要设定的规矩之后就要以各种方式保证这些规矩的有效性,这些规矩坚决不能动摇,除此之外的行为不要再做多余的干涉和提醒,这样孩子会逐渐知道父母是言出必行的。在这样一个有规矩的自由环境下,孩子会感到安全和放松,因为孩子耳边不再会有背景音乐,而孩子又十分清楚自己的行为界限在哪里。Gerber女士曾经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规矩可以带给孩子安全感:假设你开车行驶在一个吊桥上,吊桥两边都有锁链,可能你永远都不会碰到那些锁链,但那些锁链的存在让你感到很安全,假设你开车行驶在去除了锁链的吊桥上会是什么心情?虽然你明确知道不会掉下去,但内心还是会觉得恐惧。因此千万不要觉得孩子讨厌规矩,孩子只是不喜欢到处都是规矩,父母所需要的规矩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路途两边的锁链而不是横在路中间的护栏。有了这些规矩,孩子的成长会更加自由、轻松而又安全。

父母会说话孩子才听话

冲突一:争分夺秒的早晨

眼看就要迟到了,3岁的洋洋不肯起床,妈妈强硬将洋洋从被窝拉出来,结果洋洋大哭,妈妈责怪洋洋不懂事……

试试这么做:

1.尽量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简短告知孩子如果他继续这么做的后果。

2.就事论事,不要给孩子贴不懂事等标签,也不要在结尾处加上“我不喜欢你了”这类威胁的话语。

3.多利用祈使句,少用否定句,不妨尝试将语句的“你”都替代成“我”。如“我希望你能马上起床,我相信你也不愿意上幼儿园迟到。”

4.功夫用在平时。晚上让孩子早点睡,尽早让孩子习惯用闹钟叫醒自己而不是妈妈,让孩子知道上幼儿园迟到了,更难过的是自己而不是妈妈。

以上四条也许能在忙碌的早晨帮你降低冲突发生的概率。

冲突二:吃晚饭前,妈妈说什么都没听见

到了吃晚饭时间,4岁的苗苗为看动画片不吃饭,于是妈妈“啪”地把电视关掉,并责骂苗苗不听话,苗苗感到十分委屈,放声大哭……

试试这么做:

在提示无效后,可以用强硬执行的方式结束冲突。看着孩子的眼睛平静地说:“我需要你马上关掉电视,洗手吃饭。不然,你未来三天都不可以再看电视了。”

也可以选择和孩子商量,例如:“你再看10分钟电视,关掉电视洗手吃饭,吃完饭后再继续看。”

在强制执行之后,事后还要和孩子讲讲道理。不妨选择晚上陪伴孩子睡觉的温馨时光,跟他说说之前的事,两个人一起商量一下解决的办法。当然不要忘记告诉孩子,虽然妈妈批评了他,但他还是妈妈最爱的宝贝!

冲突三:在公共场所,孩子不上台面

爸爸带6岁的咚咚去学游泳。第一次游泳课上,咚咚有点害怕,结果最后一个下水。下了课,爸爸立刻跑过去,批评咚咚胆子小。咚咚很不服气,觉得自己第一次当然做不好……

试试这么做:

用鼓励的语言而不是消极的指责来让孩子逐步提高。对于咚咚,爸爸可以说:“你今天第一次来,能带着板子游已经很棒了,要是再勇敢一点会更好!只有不怕水才能游得好,我希望下次你能做到自己下水!”相信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

总结:跟孩子说话的4个要点

1.谨记对事不对人,一事一议,不要过多联想,也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2.讲道理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如果彼此都快情绪失控时,讲道理会演变成“到底应该听谁”的权威性的争执。

3.语言要明确,便于执行,例如孩子没有整理好自己的玩具时,家长不要笼统地说:“你就知道玩,你又不收拾玩具。”而要说:“我希望你能把玩具都放到盒子里面去。”

4.不要将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对比,也不应在大庭广众下批评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必须时刻关注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现在社会的压力很大,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心脏是无法承受住当今社会的挑战和困难。当孩子们情绪奔溃的时候,我们必须第一时间给予关怀和治疗。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