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医学 >

中国170万人心血管疾病筛查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最高,高于肿瘤和其他疾病。仅在2015年,心血管疾病(CVD)就导致了中国所有死亡的40%。然而,关于中国心血管疾病高风险的流行和治疗情况的全国性数据非常有限。因此,国家心血管疾病中心和耶鲁大学等合作团队共同开展了中国国家心血管疾病筛查和管理项目,相关报告于2月19日发表在美国医师协会(ACP)官方期刊《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中国170万人心血管疾病筛查

这项研究选取了中国31个省141个县级地区作为样本,旨在评估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患病率和危险因素。根据中国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心血管疾病高风险定义为预计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超过10%。

最终数据共涉及1,680,126位35-75岁的居民的情况。其中40.1%为男性,平均年龄为55.4岁,44.3%的人群仅小学毕业或者没有接受过正式教育。

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特征

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占总人群9.5%。在男性中,有11.8%为高危人群,女性中这一比例为8.0%。心血管疾病高风险的年龄和性别标化率为6.6%。

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比例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尤其在60岁后,高危人群比例急剧增加。在35-39岁的男性中,有1.5%为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在70-75岁的男性中,则高达34.7%为高危人群。女性的情况相似,从35-39岁组的0.5%上升至70-75岁组的27.7%。在所有年龄组中,农村地区相较于城市的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比例都更高(10.1%和8.5%)。

各个年龄组的数据显示,心血管疾病高风险随着体重指数增加而增加。此外,在社会经济、教育水平等差异方面,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比例则逐渐降低,小学及以下人群中为12.6%,至少完成大学教育的人群中为4.6%;随着家庭年收入的增加,高危人群比例也逐渐降低;相较于无医保人群,医保参与者中的高危人群比例更高。

高危人群危险因素的患病率

在高危人群中,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96.2%),其次是血脂异常(54.9%),糖尿病(51.6%),超重(41.9%)和吸烟(29.7%)。此外,18.1%的高危人群有饮酒习惯。

与男性相比,女性高危人群中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肥胖的患病率更高,但吸烟和饮酒更少。

高危人群往往同时聚集有多种危险因素。最常两两同时发生的是高血压和糖尿病,占总高危人群的16.7%。最常见的3种因素组合则是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也就是常说的“三高”,占总高危人群的23.3%。在男性中,高血压和吸烟是最常见的成对危险因素(20.7%),而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成对危险因素(23.6%)。

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用药控制情况

在高危人群中,只有0.6%和2.4%的人报告分别使用他汀类药物和阿司匹林。虽然女性服药比例略高,城市人群服药率也高于农村地区,但这个数字整体而言非常低。

在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所有8682个亚组中,没有一个亚组的他汀类药物的治疗率超过3.3%,阿司匹林治疗率不超过5.6%。即便在“三高”人群中,接受他汀类药物和阿司匹林治疗也分别只有1.3%和2.9%。在高血压患者中(占总高危人群96.2%),仅31.8%服用降压药,包括27.9%的男性患者和35.5%的女性患者。

诊疗干预迫在眉睫

这项研究中,心血管疾病高风险的发生率与中国代表性慢性病监测研究中的观察数据一致。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等危险因素越来越普遍,心血管疾病负担预计还会不断增加。

作者认为,从研究表明的高危人群特征和危险因素来看,中国还有巨大的机会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尤其是在初级医疗机构中,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等因素加强治疗非常重要。

同期刊发的一篇社论指出,这次报告的数据很可能代表了中国心血管疾病的真正负担状况,希望以此号召相关干预行动。

我们既往也报道过:中国人25岁起的终生中风风险全球最高;高盐饮食增加中国心脏病死亡,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一倍……对于普通人群,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有助于积极预防,对于高危人群,则如这份最新报告所言,及时治疗基础疾病不容忽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