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医学 >

如何治疗童年创伤

生活中,不管我们在跟自己独处还是跟别人相处的过程中其实我们会发现心理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当我们发现自己有心理疾病的倾向时一定要及时告诉身边人或者及时寻找心理医生的治疗,这样可以避免麻烦发生。

如何面对童年创伤?很多的童年创伤,尤其是父母做法的不公和呵护的缺乏,小面小编告诉大家如何面对童年创伤。

因为工作关系,常常有学校的班主任老师向我咨询:为什么离异家庭的孩子,特别是单身母亲抚养的女孩子,总是很喜欢和异性建立亲密关系,还特别迷恋那些年龄比自己大得多的男子?

其实学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这一现象并不奇怪。跟着单身母亲长大的孩子必定是缺乏父爱的,无论母亲给予他再多的关爱和补偿,也无法代替缺失的父爱。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成长过程中的缺失感就会自然而然地促使她去寻找能代替父亲的男人,这是她早期经历导致的结果,也是她治疗童年创伤的有效方法。

早期经历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成年人的心理障碍都与早期经历有着直接和紧密的关系。 一项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心理障碍中,包括强制性神经症、适应障碍、社交恐惧,甚至学习问题等,都有一部分人的问题与早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神经心理学家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儿童早期经历极大地影响着脑部复杂的神经网络结构,即人类大脑的实际结构是由早期经历而不仅仅是由遗传决定的。 这一点其实很容易理解:一个在充满鼓励和赞赏的家庭氛围里长大的孩子,当然要比在充满否定和批评的家庭氛围里长大的孩子更有自信,而且更懂得欣赏和宽容他人。

如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在的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这句话中所谓的客体关系,指我们心理中内化的“我与重要亲人的 关系”。我是主体,而重要的亲人是客体,这个关系就被称为客体关系。 一般而言,最重要的客体就是父母,而这个客体关系,主要是指一个人内化的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它基本在一个人5岁前完成。

如果童年时,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模式比较健康,那么我们长大后与别人相处时也会比较健康。如果童年时,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模式不正常,那么我们长大后就难以与别人健康相处。

每个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都发展出一整套保护自己的措施。这些措施可以是成熟的、强大的,也可以说是不成熟的、脆弱的。

精神分析学派的大师弗洛伊德认为:被压抑在心理底层的潜意识中的童年痛苦经历,通常会通过梦境或幻想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在偶然情形下,如果有与之相关的心理因素出现在意识层面,就可以片断地、不成规律地、改装地表现在日常记忆中。

但庆幸的是,我们的意识和经验决不容许这些童年经历“肆无忌惮”地表现出来,因此,它们只能零碎地、不完整地表现出来。当你了解了这一点,你就可以去坦然回忆或面对曾经令人痛苦或恐惧的童年往事。

第一步:承认那个不公和困难

我们要为当初那个受伤的、委屈的小孩平反。

那是不公平的,我也是个孩子,我该自由玩耍,现在却要担负照顾妹妹的责任,这不是我的义务,这是我的牺牲,而你们却不懂得感谢和欣赏我,给我那么多的批评、要求甚至命令,你们剥夺了我、命令了我、苛责了我,这非常不公平!

那是不公平的,我本是一个美丽的女孩,你们却因为重男轻女的陋见对我失望,我怎么努力都进不到你们的心里去,即便是我做得比哥哥、比弟弟都好,你们还是喜欢男孩轻视我,这不公平!

那是不公平的,本来我是一个神圣的生命,你却告诉我咱们不能和别人比,本来我们应该为自己讲话,你却出于害怕要我逆来顺受;那是不公平的,你身为父亲,你的强大是本应用来保护和支持我,你却用来威胁和命令我,而且你居然享受你的胜利,这是非常不公平和不人道的……放心吧,我们都遭遇过各自的不公平,如果我们的父母不是佛陀和菩萨的话,但即便是佛陀,他也遭遇过父母的不公平,他的父亲想尽办法要用他做继承人。

去充分的承认这个不公平,不用害怕愤怒和怨恨,就算是仇恨也不必怕,充分的去怒,去怨,毫无阻挡和害怕,然后被怨覆盖的爱就会涌出来,若你又爱又怨,你就既不能好好地爱,又不能好好地怨,两边都不是。如果你想真的爱自己,那就充分的去为自己讲话,这些本就是真实的,为什么要用“不应该”来打压,父母本就是我们人生里最爱恨交织的人,如果出现“你根本不配做父母”类似的言辞是完全正常的。

但我说的不是报复,不是对父母大发雷霆,如果这发生了,不必内疚,如果没发生,我不建议这么做。你可以对你的咨询师控诉父母,你可以在镜子面前对自己控诉父母,但不要去直接这样对父母。对于父母,我觉得最大限度的话是:当初你那样做,我真的很受伤,现在想起来,我还是很委屈。

总之,这一步就是承认那个孩子遭遇不公平,为他平反。不必压抑愤怒和怨恨,充分的愤怒是很美的,很自然的,然后悲伤会进来,愤怒到极致就是悲伤,当悲伤来临,接纳也就开始了,当接纳开始,爱也就油生了。因为所有的怒和怨,不过是求爱不得罢了。

第二步:欣赏和感谢自己活下来

想象一下那个孩子,忍受了这么多,承受了这么多,委屈了这么多,压抑了那么多,孤单了那么多,无奈了那么多,痛苦了这么多……终于活到现在,得以有机会觉察和疗愈,得以有机会做自己,这是那个小孩子的伟大成就。

我头脑中有一个画面,就是一个士兵受伤了,他自救,他可能都不能走了,他就爬,忍着伤痛一寸寸的爬,一段段的捱过来,经过荆棘经过沼泽经过黑暗,那么久,那么远,终于来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他自己救了自己,他是一个英雄。他所有的努力和牺牲就是为了让我们活下来,而他做到了,我们可以享受他带给我们的安全、自由和“活下来”。

我们可以欣赏那个小孩子是如此的顽强、执着,感谢他一路的辛苦和努力……对那个小孩子来讲,他是没有可能对抗那个环境的,他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保存自己活下来,如果我们享受这个“活下来”的话,那么完全有理由去给那个孩子巨大的欣赏和感激,如果我们不愿意看这部分、不屑于看这部分,那就不是任何人的不公平,而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不公平。

第三步:宽恕

首先是宽恕父母的不知和有限,相信他们在最深的地方是爱我们的,相信他们不是存心和我们作对,相信他们也在自己痛苦和有限中,宽恕他们没有机会了解爱的真谛,宽恕他们没有被足够好的爱过,相信他们对我们的态度不仅都是他们所遭遇的态度,而且是其中最好的,甚至是他们出于爱而改良过的,是他们努力以后的;不需要再像一个小孩子一样找他们讨要爱,而是作为一个平等的人去给出爱,给出谅解,给出放下……我们现在比他们更强大,意识层面更高、高很多,能力更强,也更有机会学习和觉察,当我们真的站起来,我们就可以去爱他们,首先是原谅和尊重他们。

其次是宽恕自己。宽恕当初自己没有能力照顾好自己,没有能力给自己安全、自由,宽恕当初不懂得或者不敢为自己说话,宽恕自己作为一个小孩子的有限。

宽恕自己为了适应环境而压抑、隐藏甚至变形了自己,宽恕自己因此而积累了大量的情绪,以至于会迁怒他人、会烦躁不安,情绪此消彼长、绵延不断;宽恕自己接受了那个环境错误的教导和暗示,而卑微自己,认为自己不重要、不够好,认为自己不配得;宽恕自己没有能力去认识、觉察和摆脱那些困境、孤独和害怕;宽恕自己在那个环境无从学习自爱、自尊和自我安慰,而经常与自己作对,经常对自己批判甚至苛责。宽恕自己习得了对自己并不好的观念和模式,思维模式、感受模式和行为模式。宽恕自己也曾因为无法消化自己的情绪而对别人不公,给别人带来压力、焦虑和痛苦。宽恕自己内在的不和谐,宽恕自己就像腿受伤了一样一瘸一拐地活着。

宽恕吧,宽恕了自己,就可以宽恕别人;宽恕吧,不去看任何人包括自己的不好和错误,只去看美好的和出于爱的,自己值得这么做。

第四步:我是谁

不管你做什么,不管你说什么,你都在向世界显示你把自己当做谁。

当你抱怨、当你愤怒的时候,你把自己当做了谁?

当你孤单、当你害怕的时候,你把自己当做了谁?

当你认为只有别人改变对你的态度你才能快乐和满足,你把自己当做了谁?

如果你喜欢把自己当做受伤的小孩,如果你把自己当做无力的小孩,如果你把自己看做一个弱女子,如果你把自己当做一个怂男,那是你的权利,也是你获得痛苦的途径,你有权这样做,你有权终其一生这样做,只要你愿意。

同样,你也有权把自己看做一个成熟而为自己负责的人,你可以自己尊重自己,自己陪伴自己,自己热爱自己,自己安慰和支持自己,可以从伤痛中获得钻石,从困难中蜕变成熟,即便你不习惯、不熟悉这样做,你也能学会,一定能做到,只要你愿意。

同样,你还有权用更大的视角来感受自己,你可以认出你本是一个生命,无暇、自足而圆满的生命,那些经历、感受、观念都不是你,你拥有这些但这些不等同于你,你是一个舞台,上演过悲伤无助的戏剧,如果你愿意你也可以邀请喜剧上台,你是惟一的主人,你不是任何一幕剧,你可以呈现、经历和拥有这些,你可以把悲剧当做一个张力和伏笔而重写你的剧本,你可以毫无评判、完全接受的欣赏舞台上的任何呈现,你可以和任何一个场景在一起但又不属于他们,你可以有永恒的和谐,因为是你承载他们而不是他们束缚定义你,你可以永远的满足,因为你什么也不缺乏,什么也不会失去。

因为亲爱的,只有首先接受,你才可能找到造成你痛苦或恐惧的根源,解开心结。直面童年创伤是解开心结的最好方法。

所以说,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大家现在也慢慢开始关注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因为外界事物的巨大变化,很多人跟不上变化的脚步就会产生心理落差感从而导致引发很多其他的心理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