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医学 >

家有“小调皮”要设六道安全网

一个人的性格跟他从小成长的环境分不开。父母亲的教育尤为重要,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导语:昨天小编看到一则报道:有位14岁初二男生去玩耍,爬树碰到高压线,左臂及生殖器触及并严重烧伤,左臂最后是采取截肢措施了。听来很奇怪,为什么14岁了还不懂得自我安全保护?孩子虽惨,父母是否也有责任?六一节快到了,小朋友外出游玩的几率大大增多,父母应该做好孩子的安全工作,不要让这样的悲剧再发生。

六一儿童节前夕,武汉公布的一份专项研究显示,该市7岁以内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率达18.7%,有六成意外伤害案例发生在家庭和玩耍中,胆大好动的男孩比文静乖巧的女孩更容易受伤。

专家指出,儿童天性喜欢探索外面的世界,面对危险不会自保,容易发生溺水、异物吸入等意外伤害事件。如果家长事前防范得当,事后及时采取正确处置措施,可以将对孩子的伤害尽可能降到最低。

1.溺水:儿童非正常死亡头号因素

学生下河游泳遇溺,同伴施救多人失踪,婴儿戴颈圈游泳导致溺水窒息……几乎每年夏天都会发生多起儿童溺水事件。据不完全统计,溺水近年来已成为儿童非正常死亡原因的第一位。

“由于安全教育做得不到位,加上观念没有更新,许多人还持有‘少年英雄,勇于救人’的观念。其实,大孩子溺水后,同伴试图施救,往往会造成更大伤亡。”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副主任沈振宇指出,必须教育孩子,遇到有人溺水,要把救援交给大人和有专业能力的人,而不是自己下水救人。

家长要教育孩子,平时只去安全场所游泳、玩水,身边要有大人,不要单独跟小伙伴去偏僻的地方游泳。场所要设有护栏、附近有救生圈、竹竿等简易救生设备,泳池配备有救生员。小孩子喜欢到公园的鱼池喂鱼,家长要看紧人,以免孩子从栏杆下方钻进去,滑落入池塘。遇到有人落水,要教育孩子第一时间呼救,如果周围没有大人,可以到附近找人求救。曾有小孩不听家长的话和同伴偷偷去玩水,同伴遇溺后,他害怕被骂,没有告诉任何人。对此沈振宇建议,家长平时要给孩子灌输“无惩罚报告”的观念,出事后要马上告诉大人,不要对孩子立即实施惩罚。

2.中毒:误服不能马上喝水

误服大人的药物最为常见,例如有孩子误吃大人外用的高锰酸钾片,还有孩子因偷吃了爷爷服用的心血管病药物,结果昏迷不醒。容易被误服的还有花露水、洗发水、洗衣液、消毒液甚至是洁厕灵等等,造成消化道烧灼。

家长应把药物等危险物品放置到高处或带锁的抽屉内,家用化学洗剂等应标上危险标记,平时教育孩子不要触碰。对学步期宝宝来说,洗手间应成为暂时禁区。发觉孩子误服药物或者化学制剂后,千万不要马上让其喝水,这不仅不会冲淡药剂,还可能造成二次伤害。例如误吞高锰酸钾片后马上喝水,会进一步加剧消化道灼伤。家长尽快带孩子到急诊洗胃催吐,在事情发生4~6小时内都有效。记得去医院时带上孩子误服的物品。

3.异物吸入:边吃边动是大忌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我国因误吞异物窒息而亡的儿童就有近三千名。异物吸入包括食管和气管两类,气管异物的后果更严重。沈振宇指出,如果误吞下尖锐的异物,则可能造成消化道受损出血。常见的异物包括硬币、玩具的小零件、发夹等,食物类则有果冻、口香糖、葡萄、豆类等。

婴幼儿习惯用嘴来探索外部世界,对危险物品缺乏识别力,因此,要避免孩子误吞异物,家长首先要确保危险物品远离宝宝,最好锁在抽屉里,或者放在孩子摸不着的高柜上。

五岁以下不要吃果冻,葡萄等又大又软的食物应切成小块食用,大一点的宝宝可以用勺子挖果冻吃,切忌一整块吸入。坚果等尽量进行加工,碾成泥糊状再给孩子吃。

根据年龄购买合适的玩具,避开有容易被拆卸和吞服的细小配件的玩具。给小婴儿买衣服时最好选择有暗扣、系衣带长度适中的异物,以免纽扣被孩子误吞。

还要强调的是,要避开可能造成意外的场景。不要让孩子养成边吃边动的习惯,坐车、行走时不要吃零食,喂饭时不要让孩子哭、笑。“饭桌教子”不宜提倡,因为可能令孩子情绪波动、哭闹,情急下可能噎着。

一旦发生异物吸入,家长在拨打120急救电话或自行送医的同时,应立即让异物排出。如果还在咽喉,家长可用手指抠。如果已滑下去,且没有咳嗽的表现,应带到医院急诊拍片,如在食道,则由耳鼻喉科医生取物,如在消化道,可由消化内科医生用内镜取出。宝宝咳嗽不停,脸变色,提示异物可能被呛入气道,可采用海氏急救法。对一两岁的小宝宝,家长可以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将宝宝放坐在腿上,胸部紧靠其背部,使劲向后向上挤压宝宝的上腹部(脐上区域),压后随即放松。如宝宝能独立站稳,也可让他略略向前倾,用双臂从身后将宝宝拦腰抱住,同时右手握拳,顶住其上腹部,左手则按压在右拳上,然后用力向上、向后,猛烈而迅速地挤压其上腹部,压后随即放松。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特别是有小孩的家庭。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很多家长都在不断学习,怎么跟孩子交流起来更有效,怎么不跟孩子发脾气,怎么能让孩子更加优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