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医学 >

如何让孩子保持心理健康

有些父母老是喜欢说别人家的孩子多好多好,其实也是别人家的父母当的好,教育的好,孩子才会出色呀。有时候家长需要自我反思,自己是不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做到很好的陪伴,没有仔细观察孩子的心理变化和心理情绪从而导致了孩子之后的一些坏毛病或者是某些方面比别的孩子差一些。

如何让孩子保持心理健康?最近这些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家长的重视。那么如何让孩子保持心理健康?下面小编为您介绍有关知识。

一、如何让孩子保持心理健康

为了使二十一世纪人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种种挑战,我国不失时机的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针。在人的全面、综合的素质中,心理素质乃是至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家长自孩子的幼年即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1、让孩子形成良好的认知状态和认知品质。感受新知识、新现象,并不断将之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是未来人的一种新理念、新生活方式。它可使人们与人类文明保持同步,这也是未来人必备的一种心理品质。家长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对新事物的兴趣,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并不失时机地让其掌握探究新知识的方法,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各种感受。

2、培养孩子合作的社会性心理品质。孩子面对的人际环境中有家庭关系、友情关系、同伴关系等各种人际关系,家长要在孩子处理这些关系过程中加强与父母、老师、同伴的合作,使孩子形成合作意识,掌握合作技巧,并以此获得人际关系支持和相应的人际地位。

3、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情绪品质。家长要让孩子善于表达、宣泄、体察、控制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情感,以适应各种活动情绪的需要。在学习、游戏、生活等活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情绪品质。

4、指导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正确、积极的自我观念能规范自己的行为,反之则会出现偏激行为,对年幼孩子来说,家长既要让他们有“重要的自我”意识,也要有“重要的他人”观念,力图使他们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走出“自我中心”,学会关注周围的生活中的“他人”。

5、锻炼孩子的意志,当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要让他们勇敢、顽强地面对各种困境。对于幼小的孩子,可以交给他一件力所能及的任务,并要求他持之以恒地去完成。

6、让孩子学会建构多元的性格特质。外向性和内向性性格都有其消极的方面,一个人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应当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性格表现方式。因此,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多元的性格特质,帮助其克服自身性格方面的缺陷,以使其在不同情境下能作出适当的反应。

二、教育孩子的误区

误区1:挫折教育就是让孩子吃苦

一谈到挫折教育,就想到要让孩子吃苦,例如挨饿受冻、干脏活累活等。

事实上,挫折教育并不等同于吃苦。它包括吃苦教育、生存教育、社会教育、心理教育,也包括独立、勇气、意志及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培养。挫折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目的不只是让孩子吃点苦、受点挫折,而是时时地、潜移默化地从各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耐挫折能力。

误区2:挫折教育不需要给孩子提供任何帮助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在遭受一些失败和挫折,应该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战胜它,就会为宝宝以后克服更大的困难奠定基础。例如,孩子摔倒之后让他自己爬起来,而不要出手帮忙。但这个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挫折,对孩子来说可能就是一种心理上的考验。如果家长不去扶他,也不做任何表示,孩子将来就有可能变得比较冷漠。

因此,家长在遇到类似问题时,不一定要袖手旁观,而要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他们一些摆脱困境、解决矛盾、克服困难的方法。例如,看到孩子摔倒,家长可以根据摔的程度来判断是否需要去扶他一把:如果孩子自己不把摔跤当回事儿,也就不用去强调这件事;如果孩子明显摔痛了,家长不妨扶他一把,帮他摸摸摔痛的地方,但不要大惊小怪。这种帮助会带给孩子一种心理上的支持,使孩子从父母身上获得足够的心理能量,将来就会更加勇敢的去面对各种挫折,并学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关心他人。

误区3:孩子经历的挫折越多越好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充满了挫折——想做某件事,但是能力达不到,因此需要依赖成人的帮助。例如,玩具被小朋友抢走了;上幼儿园、上学后挨老师批评;比赛输了……这些都是挫折教育的机会,都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挫败感。

此外,无论对大人还是孩子来说,挫折都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过多的挫折会使人失去自信心,变得自卑和软弱,产生严重的挫败感、恐惧感,最后对目标失去兴趣,甚至导致某些心理疾病。因此,家长无需再人为地给孩子制造机会去经受“磨难”。

一个人的性格跟他从小成长的环境分不开。父母亲的教育尤为重要,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