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医学 >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必须时刻关注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现在社会的压力很大,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心脏是无法承受住当今社会的挑战和困难。当孩子们情绪奔溃的时候,我们必须第一时间给予关怀和治疗。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现在小孩的独立性使普遍较差的,家长们需要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呢?下面养生之道网为您介绍。

一、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独立性包括独立的意识和独立做事的能力,它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素质,也是一个生命证明自己存在的第一要素,只有在独立自主的活动中,孩子才能充分体验自身的存在与价值,并在这个基础上获得更好的发展。如果说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那么,培养她们独立自主的品质,就是帮她们她们成为自己的第一步。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呢?下面我就结合培养女儿桐桐的经验教训谈谈对这个话题的认识。

1、抓住培养独立性的关键期

一般来说,孩子到了一岁左右,随着大小动作的逐渐发展,就会在“自发使用原理”的作用下出现独立做事的欲望:父母喂他吃东西,非要自己拿着勺子吃;父母给她穿鞋,非要自己往脚上套;父母抱着她开门,不行,得她自己来…….这些行为都意味着,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关键期到来了。

这个过程中,父母千万不要因为怕孩子把事情搞糟继续包办代替,要尽可能地给孩子自己折腾的机会,即使她们折腾不出什么名堂来,她们也会在尝试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并由此不断发展自己的技能,在今后独立性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独立能力与自信的良性循环。反之,如果父母剥夺了她尝试的机会,则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能力不够强,进而出现羞愧感,这对孩子独立自主人格的发展,将是非常负面的影响。而一个对自身能力没有信心的孩子,是很难积极主动地发展自理能力的。

2、教给孩子必要的技能

孩子虽然很早就出现了独立的欲望,但由于很多技能很难不学而能,在不断尝试自己做事的过程中,如果父母没有相应的技能指导,孩子也很容易受挫,进而丧失对自身能力的信心,这对独立性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孩子的独立做事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力所不逮的情况,父母最好进行一定的技能示范。

在示范过程中,父母一定要注意将步骤分解的尽量简单、详细。否则孩子的信息加工能力有限,父母按照成人的接受力快速示范孩子可能会因看不懂而无法发挥作用,以教孩子穿袜子为例,成人如果紧紧给孩子示范往脚上一套的囫囵动作,孩子可能仍然不会明白,如果成人将穿袜子分解成套在脚前端、往上提、绕过脚后跟、继续往上提等几个步骤,孩子才能更容易学会,进而习得这个技能,朝着独立性的发展迈出新的一步。

3、用表扬和鼓励强化孩子的行为

用行为主义理论的话说,孩子的行为,总是被他的后果所强化。如果孩子的自理能力发展的过程中,所做的一切能够经常得到父母的鼓励与肯定,则孩子就会更倾向于重复自己的行为,而特定行为重复一定的频率之后,就形成了习惯。

所以,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过程中,父母一定不要吝惜自己的表扬,但“你真棒”、“你真乖”之类的表扬往往会因为太抽象而难以刺激特定的行为,建议进行针对性的表扬,针对的具体对象可以是:(1)孩子希望自己动手的良好动机,哪怕把事情搞糟了;(2)孩子独立行为的点滴进步,比如吃饭不怎么掉饭粒了,穿鞋子会系鞋带了等;(3)孩子动手行为给他人带来的好处。比如,给爸爸擦鞋、帮妈妈摆碗筷等行为。

这样,表扬之下,孩子的独立行为就会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不仅更有助于维持那种行为,还可以由此建立对自身能力的信心。

4、给孩子自己做主的机会

独立性不仅包括自己做事的自理能力,还包括独立做主的意识,这种意识的养成,需要父母从尊重孩子独立抉择的权利做起,在让孩子在独立决策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判断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体验独立选择带给自己的自主感。

比如,孩子的自我意识萌发之后,往往会经历一个护东西的阶段,因为孩子突然发现,他对某个东西是有所有权的,于是就出现了维护那种所有权的欲望,不允许别人动,这个时候,父母就需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可以引导,但不能强迫孩子分享,否则,孩子在没有学会主张自己所有权的时候就被迫分享,就容易获得一种意识:自己的东西也是不能做主的。长大后,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孩子就可能不敢为自己的正当权益做主。反之,如果孩子的所有权意识得到了尊重,孩子就会体验到,自己的东西是可以自己做主的。

至于日常生活中其他跟孩子有关的事情,尽可能地把选择权还给孩子,更是让孩子体验独立快感的好时机。比如,给孩子买的衣服,让孩子来选择颜色和款式,早晨穿什么衣服,让孩子自己来搭配等。当然,由于孩子判断事情后果的能力有限,在孩子的选择对自己或他人产生伤害时,父母也要适当干预,帮孩子明确行为的界限。

5、家长要适当示弱

对于那些年龄较大还迟迟不愿独立,凡事依赖父母的孩子,父母要善于示弱,甚至故意犯错,以便唤起孩子对自己的担当意识。

比如,对于习惯妈妈帮他整理书包的孩子而言,妈妈可以在整理时故意遗漏一些东西,让孩子次日上课时发现依赖妈妈带来的不便,在这个基础上,父母再提出孩子亲自来整理的要求,一旦孩子“就范”,就及时鼓励孩子的进步,以此类推,逐个击破孩子依赖性较强的行为。再比如,妈妈生病了,无法给孩子太精心的照顾时,就不要强撑着病弱的身体帮孩子打理一切,直接告诉孩子妈妈体力不支,并借机对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提出要求,让孩子自己穿衣、吃饭等,孩子做不好时,妈妈可以示范必要的技能,但不能习惯性地包办代替。

6、善于利用“重要他人”的力量

有的孩子独立意识和能力不强,但又不愿意接受父母的调整,或者家庭成员难以统一观念,这个时候,父母就不妨利用老师等“重要他人”的力量,让这些重要他人帮着提出要求。

我在培养桐桐独立性的过程中,偶尔就求助幼儿园的老师。比如,桐桐的独立进食习惯一度不大好,但这并不完全是她自己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他家人过于包办代替,喜欢喂饭,让她失去了自己动手机会,得不到锻炼所致。但直接跟其他家人沟通很难取得效果,急中生智,我就请幼儿园的老师帮忙,一方面直接对桐桐提出要求,要求她在家自己吃饭,另一方面请老师给其他接园的家人说,要给孩子自己吃饭的机会,否则在幼儿园吃饭会受到影响。在老师的劝说下,其他家长终于逐步接受了尽量让桐桐自己吃饭的建议,桐桐的独立进食习惯也逐步有了改善。

二、2-3岁幼儿身上独立性发展的表现

1、要求“摆脱成人控制”

2―3岁幼儿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言语和动作的发展迅速,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范围扩大。他们喜欢到处看到处摸索,不要成人抱着,甚至不愿让人拉着手走路。他们已经能表达自己的意愿,对成人要他干的事,往往回答“不”。对自己要干的事又说:“我会,我自己来。”

2、由于手脚动作还不十分协调,走或跑容易跌倒,用杯喝水会泼翻,用勺吃 饭会洒在身上

这些现象通常被认为“不听话”、“犟”。

3、渴望与同龄伙伴交往

交往是幼儿的一种发展性需要,2-3岁的独生子女尤 其明显。他们特别喜欢与邻里的小孩子玩,甚至会说“没人陪我玩,没劲”等。而父母 往往以不放心、不安全为由限制他的交往

有些父母老是喜欢说别人家的孩子多好多好,其实也是别人家的父母当的好,教育的好,孩子才会出色呀。有时候家长需要自我反思,自己是不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做到很好的陪伴,没有仔细观察孩子的心理变化和心理情绪从而导致了孩子之后的一些坏毛病或者是某些方面比别的孩子差一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