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医学 >

矫治儿童口吃的对策有哪些

都说小孩一天一个样。其实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在不断的“进化”

口吃可以由多种原因形成,但矫治儿童口吃的对策很多父母都不了解。那么,今天小编就为你介绍矫治儿童口吃的对策:

门诊病例:

小杨杨在幼儿园里,看到口吃的小朋友说起话来“结结结……巴巴巴……”觉得挺好玩。于是,就跟着口吃的小朋友学。慢慢地在不知不觉中,小杨杨说话也结巴起来。一开始,只是在偶尔的一两句话中带一点结巴,也没有引起妈妈的重视。但后来,口吃现象越来越严重了,平时与小朋友或老师说话,一开口就会结结巴巴。越着急越说不出话来,特别是回答别人的问题,或是在人多的场合说话时,结巴的现象更加明显,有时甚至急得满脸通红,直蹬脚。就这样,小杨杨时常被小朋友笑话或遭到冷落,以致于都不敢主动与小朋友一起玩耍了,变得不爱说也不爱笑,总是一个人玩。小杨杨的父母感到很烦恼,带着他来到儿童心理门诊。

案例点评:

小杨杨的表现是“儿童口吃症”。据统计,口吃的孩子大约占儿童总数的5,男孩比女孩多2-4倍,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语言障碍。

口吃可以由多种原因形成,但大多都是在5岁以下形成的,特别是在2-3岁时容易发生口吃。因为在这一阶段,孩子的形象记忆的效果要高于词语记忆的效果,也就是说认识的事物已经很多,但掌握的词汇却较少,并且也不牢固。当他们很想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常会因一下子找不到适当词汇,加之发音器官尚未成熟,对某些发音会感到困难,而神经系统调节言语的机能又差,由此形成口吃。

口吃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影响较大,这样的孩子往往情绪不稳,容易激动,害怕在大庭广众中讲话,害怕被别人提问,害怕被别人讥笑,所以不大愿意主动与人交往,常会形成孤独、退缩、羞怯、自卑等不良的个性。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在2-4岁时出现的口吃是一种暂时性现象,属于正常。随着年龄增长,口语能力的提高,口吃现象会逐渐消失,父母不要特别予以纠正或指责,否则会在无形中强化了口吃的作用,使孩子对口吃越注意、越担心、越紧张,口吃也会变得越明显,越严重。

引发儿童口吃的5个原因

目前,对于口吃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推测可能是以下几种原因引起——1.家族遗传影响

通常,口吃患者家族中的口吃发生率较高,大约达65左右,因此认为与遗传有关。遗传学家詹尼斯调查了大量口吃患者家族的状况后发现,口吃可由决定声带音质的遗传因子,遗传给下一代。幸好这种遗传优势并不厉害,且经过训练可以纠正过来。

2.模仿他人形成

很多口吃的孩子,都是因模仿他人口吃而形成的。口吃的感染性很强,由于儿童的语言机能还不完善,很容易受到有口吃人的影响,如经常与有口吃的人接触,模仿有口吃的人的讲话,都可能会导致孩子形成口吃。

3.突然精神刺激

如父母争吵、家庭不和、环境突变、突然强烈的惊恐刺激等,都会使孩子感到很紧张。如果父母未能及时有效的缓解孩子的紧张心理,也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口吃。

4.父母要求过急

在孩子学习说话的阶段,发音不准或咬字不清时,父母急于做过多矫正,以致于孩子一句话还没说完时,就经常打断说话,进行纠正。结果给孩子的心理上造成很大压力,一说话就会紧张,担心说错话。越怕说错话心理压力越大,精神越紧张,也就越容易说错话。当孩子的语言表达跟不上思维的速度时,就可能出现口吃。

5.强行纠正左利习惯

父母或老师强迫孩子左利习惯时,也会使部分孩子产生口吃。我们知道,人们习惯于把控制说话能力的半球称为优势半球。习惯于用右手的人,优势半球在左侧;习惯于用左手的人(左撇子),优势半球在右侧。如果父母强迫左利的孩子改用右手拿筷子吃饭,幼儿园老师强迫左撇子孩子改用右手拿剪刀做手工,都可使大脑在形成语言优势半球的过程中出现功能混乱,导致口吃发生。

儿童口吃的4大表现

1.难发性口吃:第一个字发不出。

2.连发性口吃:第一个字重复。

3.中阻性口吃:说话途中一个字发不出。

4.重复性口吃:无意义重复发声,重复发出与词句无关的音。

小提示:

患儿在口吃时,常伴有口颊肌、面肌、颈肌、胸肌、腹肌等肌肉紧张,甚至四肢肌肉也会紧张。因此,患儿在讲话时常会面红耳赤、张口结舌、伸颈昂头、握拳蹬脚,甚至出现拍大腿等紧张动作。不过,患儿在唱歌、背儿歌或大声朗读时,口吃常可减轻或消失,但在大庭广众发言、有准备讲话或情绪激动不安时,口吃症状往往会明显加重。

矫治儿童口吃7对策

口吃儿童的语言器官发育并无异常,神经系统发育也无异常。只要及时治疗,口吃是完全可以矫正的——1.多听美好的语言

美好的语言包括声音优美、表达流畅、简洁明确的语言,如儿童故事、幼儿诗歌等。如果父母能与孩子一起念一起讲,则会效果更好。

2.耐心地多与孩子交谈

要多给孩子做示范,少做纠正,以消除孩子的心理压力。要让孩子在说话的过程中,轻松自然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纠正。

3.与孩子说话时语速放慢些

如果孩子一时没有接上来,不要急于提醒,而要让他自然地往下说,使孩子沉浸在自然交谈的气氛中。让孩子在不注意自己有口吃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说话。切忌在孩子说话时不断打断、不断纠正、不断指责。让孩子减慢讲话的速度,这样既可减少口吃,又可使人听得清楚,当孩子不再有口吃时,再慢慢提高说话速度。

4.帮助孩子建立治愈口吃的信心

父母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生活与语言环境,以减轻他对口吃的注意力。还要为孩子创造经常能与说话流利的孩子一起玩的机会。同时,老师和父母要对与口吃孩子一起玩的小朋友进行教育,让他们不要讥笑、挖苦口吃的孩子,给以心理支持,帮助消除紧张情绪,建立起治愈口吃的信心。

6.对孩子进行语言纠正训练

★说话平稳:说话时情绪要稳定,肌肉要放松,呼吸要均匀。

★声音清晰: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发音,一个字一个字地朗读,特别是每句话的第一个字,要轻轻地慢慢地说。

★延长元音:a、o、e、i、u等元音要延长。

★平时多练:要在不同的场景中,如在家里、幼儿园里、学校里让孩子多唱歌、多念儿歌、多讲故事或复述自己的愉快事,以锻炼说话连贯性。

7.必要时进行药物治疗

多数患儿不需要进行药物治疗。但对于焦虑症状较重的口吃患儿,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小剂量抗焦虑药,如佳静安定等。

有助于矫正口吃Ti:

1.发现孩子出现“口吃”时,如果马上纠正,就可以防止养成习惯。

2.父母可在孩子高兴的时候,和他一起说儿歌,或说绕口令。

3.口吃的孩子大多对第一个字发音有困难,发音过急过重容易引起口吃。让孩子说话时放低声音,轻柔、缓慢地发出第一个字音,然后向第二个字轻轻滑动,以防止发生口吃。

4.俗话说“唱戏无结巴”,再严重的口吃在唱歌时都能和常人一样流利。如果孩子卡在第一字上,也可让孩子唱出头一个字。

5.只要孩子有一点进步,就要及时鼓励表扬,这样可使口吃现象尽快纠正过来。

6.在家里、托儿所或幼儿园,配合音乐、舞蹈,培养孩子掌握不急、不慌、有节奏的动作,对矫正口吃很有效果。

7.当发现孩子出现口吃迹象时,尽量避免与口吃患儿的接触,以免相互影响,使口吃加重。

8.孩子出现口吃时,应温和地让孩子模仿成人的发音再说一遍,一有进步时马上给以表扬。

9.千万不要重复或模仿孩子的口吃现象,这样会在他的大脑皮层上强化口吃的兴奋点,使口吃不易纠正。

10.生活中利用一切机会与孩子交谈和练习,不要间断,以防半途而废。

11.要避免孩子出于好奇心,去模仿有口吃的人讲话。

矫治儿童口吃的方法:

发音法:在每句话的开始轻柔地发音,把速度降到很慢的程度。

呼吸法:通过深呼吸使肌肉获得适当的运动和协调,缓和身体各部和颜面肌肉的紧张状态。

突破法:将口吃患者组织在一起或单独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去演讲、唱歌,逐步克服说话的恐惧心理。

森田疗法:放弃口吃的治疗,接受口吃,顺其自然做自己该做的事。

药物治疗方法:每天或在需要说话之前,服一定当量的镇静剂,缓解紧张情绪,但必须在医生的监督下使用。

小儿口吃怎么办

1、当孩子说话结巴时,家长不要大声训诉,更不要嘲笑,要善于诱导,不可操之过急,要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耐心是最为重要的。

2、想办法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果孩子口吃稍好一些,家长应及时给予鼓励,增强孩子战胜口吃的信心。

3、进行语言训练,一定要在肌肉放松时练习发音,让其放慢说话速度,延长说话时间,进行反复训练。

4、尽量避免与口吃儿童的接触,以免相互影响。

5、对于惯用左手的孩子,不要强迫孩子改用右手。

口吃矫正法

口吃的矫正疗法一般包括心理治疗和语言矫正训练。

1、心理治疗

家长要为口吃的孩子创造一个愉快安定的环境,消除其思想负担,减少患儿的口吃。当孩子有口吃时,不要模仿、嘲笑孩子,不要使周围人过分注意孩子说话的缺陷,不能表现出急躁情绪和粗暴地中断小儿讲话,父母应多给予安慰和鼓励,指导孩子说话时放慢速度,降低音量,从容不迫地讲,引导孩子树立克服口吃的自信心。

2、语言矫正训练

在心理治疗的基础上,使小儿有信心,自在地呼吸和运用语言器官,才能获得语言矫正训练的成功。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让孩子减慢讲话的速度,既可减少口吃,又可使人听得清楚,当孩子不再有口吃时,再慢慢提高说话速度;

(2)让孩子说话时降低音量,因为轻柔地说话能防止口吃;

(3)对于每一个短语的第一个字要缓慢地、轻轻地诱导其发出音速,然后向第二个字轻轻地滑动,因为口吃小孩大多对短语的第一个字发音感到困难,如果发音过急过重,口吃势必发生,因此这是一个关键;

(4)多讲多练,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一切机会与口吃的孩子交谈和练习,不要间断或半途而废,让孩子多唱歌、念儿歌、讲故事或复述其个人愉快的事,锻炼说话连贯以利纠正口吃。

以上就是小编为你介绍的矫治儿童口吃的对策!

儿童小时候经常会有一些心理方面的小变化。这时候非常考验家长的观察能力。根据小孩子的细微变化家长也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模式和方法,这样才能更好的和孩子交流,不会产生互相理解不了的情况。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